人人车高级产品经理:从万人坑爬出来的产品心经
大家都知道整个互联网一直在飞快地发展,2~3年一小浪潮,5年一大浪潮。前2~2年移动互联网很兴盛的时候,当年各种工具型的APP或者是社交型的APP极其多,工具型的产品说到底对产品的要求,就是你要根据数据,根据用户的日志,找到下一个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功能,完善什么样的功能,或者是我们这个界面交互应该怎么变,从而去提升日活,提升月活,提升下载量。 偏数据型的,这个就好理解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滴滴打车有多少用户?这些用户每天都是从哪到哪儿?打什么样的车?他们是从家里到公司,还是什么时间段打车?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使用软件的背后,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这都是数据型的产品,包括他们会建模型,会用各种图表,各种分析,他们是对数据结构负责的。 偏项目管理型的,我相信有一些大的公司,可能会有了产品就专门定项目的。当然在有一些公司里,是技术人员去负责项目管理。比如说产品经理要负责这个版本的迭代,比如说我们这个产品是一周发一版,或者两周发一版?两周发一版的话,我们第一周可能提需求,可能用三天时间去挖掘需求,三天时间大家写需求,然后一周的最后一天,可能大家去同步需求,然后下一周进入开发。那产品经理要对整个版本的节奏做控制,保证我们所有人在恰当的时间点,把该做的事情都去做完,这样版本才不会遗漏。 最后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策略性了。因为坦白讲,O2O本质上最值钱的就是策略型的产品经理。因为O2O本身是商业,那最有意思的就是策略。举个例子,滴滴打车是有补贴的,那这个补贴怎么补?给什么样的人补?补多少钱合适?什么时间补?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补?我是直接抢红包,还是直接告诉他打车就打折,还是说打完车之后,突然给他一个惊喜?这些都需要去研究。那这些就需要你做很多的研究,包括数据研究、用户研究、行业研究等等,这个策略性是一个很综合型的产品岗位。所以看上去大家都在武林,但功夫门派会很不同,多样性的武林,多样性的产品经理。 还有更多的产品的角色,因人而异会有很多详细的分类。其实说白了,就是你的KPI不同,导致不同的产品经理做的事情偏重点就不同,就导致你具体每天的工作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产品经理有意思的地方,虽然都是产品经理,但是最后他们很多人做的事情也是有天壤之别的。 创业公司和大公司的产品经理有什么不同 我相信大家很熟悉王利芬老师,2006年中央电视台有一套节目叫《赢在中国》。当时马云、俞敏洪、熊晓鸽、吴鹰等都是这个节目的评委。其实算是很早的一个创业节目,大家带了自己的项目上去,那个年代互联网媒体、科技媒体还不发达,不像现在的创业家的黑马会啊,36氪各种孵化器啥的。 为什么说《赢在中国》?我想说其实对创业公司来讲,最大的目标就是要赢。因为,创业公司如果和大公司比,要资源没资源,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时间没时间,很多时候做的事情都是很新鲜的,也不是现有的路径就可以做完的。如果你想让你的公司活下去,那你最大的目标一定不是说我自己取得了多大的份额而不看对手,而是你要放在整个盘子里去看,你现在占多少,友商占多少,甚至未来你潜在的对手,他们现在什么状况。你的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要赢,要活下去。只有赢了才能活下去。像古罗马斯巴达角斗场一样,贵族们仍进去一堆奴隶开始混战,没有人说我比你多打两拳,我就能过的很开心。最后只能走出来一个人,只有赢了,活到最后的那个人,才能生存下来,赢得自由。 在大公司,出于对产品经理的要求,或者说分工比较细,大家都有自己比较明确的模块,或者说功能,或者说我自己各自分的一片领域,每个人按部就班的,你把你自己目标里的领域去想好,去做好,就可以了,你不需要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不需要考虑公司死活,不需要考虑流量成本,人员效率等等问题。创业公司可能产品经理没几个,有时候甚至一两个人,这就对每个人的要求都很高,你需要站在公司的层面而不是站在你自己分的那个模块的领域去想问题了,怎么样帮助公司活下去,赢出来。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在大公司的某个产品里,可能我分你一个模块,比如说叫订单页面,你现在是负责订单页面的产品经理,那你的目标就是把这个订单页面努力做,然后让他的转化率做到最高,比如说来100个UV,你就恨不得能转化90个人到你的下一个同事负责的地方,那这是你的目标。但如果是在创业公司里,你整个公司就这一个产品,这一个产品如果倒了,就没饭碗了,就要下岗了。那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站在公司的高度去想,你当天负责的订单页面是不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是你们这个阶段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找到这个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拼命地在这个最重要的事情上去砸,砸资源、砸时间,这样你才有可能赢(注意是有可能赢)。按千百年来应试教育对我们的要求,对我们思维定性的教育,比如我们一个产品里有三个功能,那肯定是每个功能都是60分就及格了,看起来是不错的。但是在一个真实竞争的商业环境中,只要你有一个功能或者是用户最喜欢的一个地方能做到80分,哪怕其他两个都是0分,你的产品一样能打败第一个都是60分的产品。0+0+0>60+60+60,而不再是60+60+60>80+0+0,大家可以想下为什么? 举例来说明:海飞丝的用户核心痛点肯定是我要洗发水能去屑。假设现在有两种海飞丝,第一种是洗发去屑60分,包装也好60分,还加了一些有的没的各种天然啥芦荟啊、汉方啊配方60分,这是第一瓶海飞丝,三项指标都是60分。第二瓶是在去屑的核心功能上,做到了80分,去屑绝对好使,肯定有效果。甚至是85分、90分。但是他的包装方面是0分,奇丑无比,在富含其他营养元素上也是0分,要啥没啥。那大家想一下,如果你作为消费者,头皮屑患者你选择哪个?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去选第二瓶去屑效果最好的,而不是将就着第一个洗发水,说它看上去去屑效果一般,但是他的包装还不错,也能凑合,它还有点别的东西,好像感觉加起来还挺实在的。你一定不会这么选的。所以这可能就是在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做产品的不同罢。 创业公司需要你把5根手指头拧成一股拳,重重砸在一个点上,而不像大公司有钱、有资源、有地盘,要什么有什么。我四面出击,只要有一个能收获,那我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其实不是。所以这一点上,我想跟大家很认真的分享就是不要再用我们以前的思维惯性去想问题。现在这个商业社会,不再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年代了,不是你啥都有,花一样钱买五样就牛逼了。尤其是你做产品的时候,你的用户一定是为了你最能打动他那一点而去使用的产品,而不是说他念及到你的产品:“虽然每个地方都不出色,但好像每个地方也都不丢人,都是60分,刚刚好的水平。”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