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http://www.0523zz.com/)- 视觉智能、AI应用、CDN、行业物联网、智能数字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开源让半导体成了大路货,小米格力们的自研有哪些逢场作戏?

发布时间:2018-12-11 20:16:04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钛媒体TMT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开源让半导体成了大路货,小米格力们的自研有哪些逢场作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科技新知 一款合作定制的芯片能不能当自研产品一样发布?一款采用授权IP核心的CPU是否能用自主研发宣传? 这是半导体行业这两年争论最多的问题。 出现

近两年电器产品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正在改变家电市场,而这正是格力的短板。同时国内空调市场触顶、海外空调市场开拓不稳定,格力必须在自家产品元器件供应链上入手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电器控制芯片是一块多年未能撼动的市场,在其他元器件已经实现自产自销、成本大幅降低的背景下,控制芯片占总成本的比例水涨船高。

对于格力来说,布局控制芯片业务即是未来家电市场发展的核心诉求,也是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必经之路。不过电器用的控制芯片属于模拟芯片,与我们经常听到的“自主研发”软肋CPU、GPU相差甚远,根本不是一个类型的产品。虽然市场需求也足够大,可关联性确实不强。

如果非要说格力缺乏的模拟芯片对CPU、GPU这类的数字芯片有什么助益,那格力也确实能先从电器控制芯片入手,然后拿下智能装备智能汽车用控制芯片,接着逐步升级控制芯片继承MCU、通用CPU,最后达到统领整个半导体市场。可这种路线过于曲折,根本不现实。

从现有经验来说,格力应该从成本最高的功率半导体和需求最大的电源控制芯片入手,来扩展自己的产业版图。但董明珠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开源让半导体成了大路货,小米格力们的自研有哪些逢场作戏?

格力已经正式宣布自己在半导体市场上的定位是芯片设计,今年8月份成立了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表示了决心。

董明珠想要一步到位,快速掌握电器内部核心的模拟芯片控制芯片研发技术,而不是慢慢在边边角角的元器件配件上节省成本。

原因也很直观,家电的智能化正在到来,格力必须在电器的控制系统上掌握话语权。可是没实力怎么办?

最近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将拿出30亿入股消费电子ODM厂商闻泰科技,后者将收购模拟芯片大厂安世半导体,有意思的是闻泰科技也是小米手机重要的代工厂。不过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花了114亿,据估算格力的30亿能直接拿到安世半导体的股份也只有2.94%。

小米的核心代工厂被老冤家格力投资了,这事看起来实在奇怪。不过连富士康都要给格力面子合作,小米也就难以插手阻拦。

只是10亿赌约还未结束,两家就又续上了下一个五年乃至十年的缘分,董明珠与雷军之争看来永远也撇不开了。两个同样从珠海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为未来的竞争合作留下了足够多的余地。

雷军虽然放任格力投资闻泰,不过也留下了主动权。现在市场环境不好,雷军也应该留一个人情让闻泰自由发展;闻泰拿到的格力资源,也是小米的潜在资源。在董明珠即将退休的背景下,未来格力的智能手机业务做不下去,小米用市场平台换资源,说不定还能顺势吞掉格力。毕竟格力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几乎为0,两家更适合合作。

而这个时候,闻泰科技选择格力的投资,无外乎正在进行的收购花钱太多缺钱了。

接受格力投资的核心在于:格力有钱;工业界正在各方推动下进行智能工厂升级,格力有钱还有智能装备业务能给自己直接的帮助;格力还在布局智能手机业务,闻泰一直想从智能手机代工厂的身份转型为智能手机品牌商,两家相契合;最后闻泰收购安世还想拿下汽车半导体市场,董明珠投资的银隆正在大规模布局新能源汽车,正好互补。

去年年初,澎湃新闻曾曝光过董明珠入驻银隆之后,银隆与格力在智能装备上产生的大笔关联交易。参照这样的玩法,格力闻泰的结合也将拿到大量的关联资源助益。所以,即便格力的30亿没有拿到多少安世多少股权,但只要控制了闻泰控制了市场渠道,遥控安世也能勉强说一句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按照董明珠擅长的关联交易玩法,格力投出去的30亿,有多少是在闻泰手中转一圈又通过采购合同回到格力的,还是一个问题。照这样的算法,董明珠豪掷500亿的口气未来真正花出去多少钱,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听上去格力要下重注投入半导体行业,但其实只是董明珠根据市场趋势以及格力的发展战略重整供应链,根本不是普通用户理解的那种从零开始自建团队“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科技”。

毕竟自由市场不需要重复创造轮子,半导体产品技术市场上已经有之,采购就行。当下的环境是世界半导体市场正在进入重组期,各大半导体企业正在资本市场到处流转。那我们根据业务契合度,买下来就行!

不过能不能吃下来就是问题了,同时跟所谓的“自主研发”也相差甚远。但这是自由市场选择的结果,是正确有效的。

开源芯片时代到来,半导体已经不是高精尖

关于CPU操作系统“缺芯少魂”的话题,媒体已经反思了近20年。可其实早在20年前,半导体行业就已经在世界上被定义为跟钢铁石油一样的“夕阳产业”,靠着Intel前CEO贝瑞特创造的Tick-Tock芯片升级战略——俗称的挤牙膏,才勉强支撑下来。近20年来,欧美日韩台已经因为市场环境太差倒下了大批半导体企业。直到近年来智能手机市场的崛起,才迎来了短暂的不到十年的第二春,可智能手机也不行了。

其实消费电子如此普及的今天,芯片技术已经不再是高精尖行业,以目前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水平,就算刨除台湾地区的积累,也处于国际一线水平。即便放任自流的发展下去,也会继续繁荣下去。国内真正落后的技术,是生物科技产业,这是一个至今未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行业。但我们却因为各种问题,陷入在转基因迷信里无法自拔。

半导体行业目前正在复制软件行业开源模式的奇观,进入到开源定制芯片时代。自从OpenRISC开源芯片框架发布以来,SPARC、PowerPC、alpha等纷纷投入开源领域。随着开源芯片框架RISC-V的成熟,连ARM都开始试着开放了Cortex-M0/M3内核,国内争议颇多的龙芯也将旗下的GS132和GS232两款CPU内核开源。

因为半导体开源时代的到来,整个市场面临洗牌重组,所以才出现了博通吞高通、Google特斯拉Amazon自己研发芯片、国内掀起自主研发热潮这些景象。但对于现在的芯片市场来说,所谓的“自主研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开源芯片平台。

现在,随便一个用户都可以到这些开源芯片的网站上,下载完整成熟的芯片设计IP。再加上世界范围内成熟的晶圆代工体系、摩尔定律失效、芯片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触顶,背后半导体技术的进入门槛已经越来越低,甚至任何团队都可以轻松接触到顶尖技术。半导体不再是一个具有独占性、高深产业壁垒的行业。接下来所有公司将会进入同一起跑线。

从1980年联电创造晶圆代工行业以来,到今天世界上已经有台积电、三星半导体、格罗方德、中芯国际等多家技术一流的芯片制造企业,就连曾经的独孤求败Intel都在试探加入开放的晶圆代工市场行列。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