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让半导体成了大路货,小米格力们的自研有哪些逢场作戏?
当然,时隔多年,,这些背后也不一定有多少必然的联系,了解科研机制的人也对当年“汉芯”丑闻也有一肚子苦水。国芯现在也确确实实有芯片设计的能力,即便是采用ARM公版内核,亦或者是采用开源的RISC-V定制内核,确实流片量产了实实在在的芯片。 只是随随便便套上“自主研发”来宣传,就难免争议纷纷。更不用说几家没有芯片研发实力的企业,采用合作定制的方式,堂而皇之的对外发布了Ai芯片,怎么听怎么觉得怪异。 小米松果、阿里中天微、国芯、华米、出门问问就这样以一种复杂的关系组成了合作,这种合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蹭热点占便宜。 特别是最近华米又和九天微星合作,以开展物联网探索发射了一颗卫星,这颗卫星对华米到底有什么用处,双方都表现得异常含糊。不过上一个与九天微星合作发射卫星探索所谓的卫星物联网的公司是ofo,ofo的现状你懂的。 需要说明的是,九天微星的定位是娱乐教育航天品牌,按照九天微星的规划,其发射的前4颗卫星其中一颗用于教育、一颗用于娱乐、两颗用于产业,不过教育和娱乐也是产业,所谓的产业卫星也是噱头十足。教育与娱乐那两颗已经发射,其具体的功能是:教育卫星可与学校电脑连接让学生跟卫星零距离接触,娱乐卫星可以发出频闪光亮提供给普通人自拍…… 此次与华米合作的卫星按照规划是产业卫星,想来要比亮来亮去连接学校电脑的卫星要高级一些。 小米华米们到底是不是在蹭“自主研发芯片”“半导体产业扶持”的资源,还需要时间来判断。而重要的是,自松果澎湃S1之后已经过去了2年,小米松果是否还在坚持研发芯片?松果中天微的合作到底是什么意义? 以小米高通之间的战略合作来看,松果继续研发智能手机芯片乃至物联网芯片都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是高通的主战场,高通不可能放任自己的核心合作伙伴在核心业务上跟自己产生直接竞争,这将是极坏的带头效应。 小米松果与阿里中天微合作加速RISC-V架构芯片在国内商业化,这个拗口合作其实已经透露出小米的选择。小米未来在芯片市场将以解决方案商的身份出现,不跟芯片大佬们抢生意。 去年11月底,小米松果发布了“自己”的NB-IOT芯片,米粉们曾为此极为兴奋,但随后就被多家专业半导体媒体质疑。因为松果团队还没研发NB-IOT芯片的实力,市场上也仅有华为高通中兴RDA等少数几家研发成功并上市。 而按照米家有品杂货铺平台化的发展路线来看,为了规避风险,小米的IOT平台也不可能押宝到松果自研芯片上。据此推测,小米松果的NB-IOT芯片更像是找各家厂商定制而成,甚至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小米的NB-IOT模组还需要扩大货源,推出不同厂商芯片模组的解决方案。 发布会上,小米也贴出了一个NB-IOT模组进度图表,显示松果芯今年Q2投入市场,在其他厂商之后。由此,业界认为小米松果的NB-IOT芯片是买其他厂商流片好的wafer进行定制封装的产品。 到现在,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还是找国芯合作定制Ai物联网芯片,看来松果短期内并没有自研芯片的打算,否则华米合作的第一选项是小米松果,即便松果进度落后,其他芯片企业也不可能跟竞争对手合作研发新品。 小米在芯片市场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存在,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其实小米要想持续留在高通的核心合作伙伴行列,光靠听话也是不行的。智能手机市场发展摇摆不定,小米必须有更多势均力敌的能力,才能换得高通的战略合作。 目前来看,小米是用产品渠道推广的资源,广揽所有有实力有背景的芯片企业,以自己所擅长的骑墙手腕,在各家芯片企业间牵线搭桥共享资源收割利益。 小米旗下的产品中,智能手机用高通,路由器用联发科、博通,平板电脑用联发科、英伟达、Intel,智能电视用晨星(联发科)、晶晨,智能音箱用全志…… 其实在一开始,小米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路由器用的都是高通芯片,因此被视为高通的职业推销员。现在,小米努力跟各家芯片厂商搞好关系,未来或许也能像苹果一样控制各家芯片厂商的命运,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也只是或许。 阿里也是一样,投资的中天微虽然深耕摩托罗拉 PowerPC架构芯片多年,也推出了多款高性能芯片,可并未能打入主流市场。阿里旗下天猫盒子、天猫精灵用的也都是晶晨、联发科的解决方案。如果开放中天微为市场提供芯片IP技术,再综合各家芯片厂商的资源,打造自己的Ai平台,倒是可行之路。 格力又是什么鬼? 各家做自研芯片的企业中,格力是最奇怪的。一家主营空调业务的公司,研发的半导体芯片能用到哪?跟主流的半导体市场又有什么区别?这是董明珠刚开始宣布研发芯片,就被市场关注的重点。 空调作为大功率电器,关系到产品质量的核心元器件包括功率半导体、高性能电容电阻、机电系统,反倒是内部的控制芯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有限。 格力旗下已经有凌达压缩机、凯邦电机、新元电子以及格力电工,在空调压缩机、机电系统、高性能电容、线材等领域处于国内乃至国际一线行列。不过这些元器件基本属于自用,在产品设计上没有为通用市场考虑,例如新元电子擅长的铝电解电容器体积硕大,技术再一流也打不进广阔的智能手机市场。近两年开始向市场开放的凯邦电机、新元电子、格力电工,也还在探索阶段。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