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总结丨天涯十六年的产品运营之路
天涯曾经试验过N种模式,尝试过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业务,但是都没有或者说受限于早期模式,并没有获得成功。这里面有总部人员偏安海南的关系,有创始团队的情怀原因,也有管理团队决策问题,所以目前天涯陷入了怪圈,那就是不敢颠覆又迫切想创新。 注意是想……而且由于收入和长期的用人习惯,导致无法留住人才,所以只能做到勉强维持。 天涯社区尝试过的模式一般都是自我否定后看到其他企业的成功而再次启动的,这是我们需要引以为戒的:网络游戏的联合运营,在2000年的时候曾经签下了海南地区智冠公司的网络三国运营权,但是内部会议否定。在盛大的网络游戏传奇大肆盈利的情况下,匆忙上马游戏联运,进行了不成功的第一次试水。 在2009年我带领广州的小伙伴业余时间运营网页游戏获得月均30万利润后,天涯又匆忙上马页游联运平台,从外部引进60人的团队开展项目。 在不了解外部团队情况,外部团队不了解社区用户的情况下,出现了游戏同时在线1人的窘境, 此时内部决策犹豫不决,项目靠输血维持,每年造成数百万无谓的亏损。只是为了上市这个目标去造势,得不偿失。 三年后天涯方才醒悟. 这是对于新项目的决策造成的问题,随后的天涯旅游,天涯文学,天涯视频,天涯微博几乎无一例外的重蹈覆辙。 在没有真正了解分析市场及自身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及武断喊停,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资源更加紧缺。此时还处在微博的上升期,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战略,做减法,精简冗余人员,未尝不能止住颓势。但是由于天涯的传统,使得下沉的速度更加快了。 天涯的基因中有几个致命的存在1、富有人情味,很盲目的人情味,员工犯了再大的错误也不会辞退。 2、无人拍板,无人承担、无人执行。当一个项目进行关键性决策的时候,没有人会说做或者不做;当项目有风险的时候没有人说,这事情我来负责;当项目执行的时候,没有人说这事情我来干。 3、核心人员久坐海口,对行业无了解,对外界不了解。 4、盲目空降,没有任何人员储备。 当面临竞争对手的进攻时,天涯往往考虑的是挖人,带着产品 和团队一起过来天涯。 不考虑产品和团队的契合度, 同时盲目开出高薪,人为造成了新老员工的裂痕. 在这点上,阿里巴巴曾经犯过和天涯社区同样的错误。 但是这两家企业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了。阿里巴巴的做法是内部培养,内部提拔,锻炼自身; 天涯是不断需求外援不断耗费紧缺的资源试错。长期的团队不稳定,高频的中高层人员更替,直接导致产品延期,项目无效。 这点对于2009~2012年的天涯来说非常致命,天涯当时重金从百度挖来架构师,从谷歌中国挖来N员重将,从IBM挖来研究院的CTO,但是大家完全无法融合。反而使得财务状况继续恶化,产品依旧延期。 2011年为新项目的上马,我们请到了IBM的团队,耗费了约600万元给我们做解决方案。 这时候,从1999年沿用至今的ASP架构发挥了超乎寻常的作用,IBM的小伙伴说:推倒重来吧,喊上你们的股东google,用他们的技术重构天涯社区。 于是我们天天去谷歌和discuz的人开会,在此声明,我们真的不是为了谷歌那丰盛的自助餐, 经过讨论,discuz的论坛架构虽然功能多,管理灵活,但是无法承载天涯社区每日亿级的流量。 我们还需要自己想办法。事实证明,谁挖的坑,还得谁去填。于是重新启用当年的架构师卓锐重构技术底层。 但是重构这种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还没做完呐)所以当年已经部分实现的图形社区,游戏社区和3D购物街等项目纷纷落马。由于高估值项目的暂停与落马,冲击上市的目标已经变为了创业板。 大家还比较庆幸,我们还有谷歌中国的首页入口:天涯问答和天涯来吧。这两个产品为我们带来的流量在当时看来是可以匹敌微博的, 可惜,老祖宗总是坑我们。他老说,祸不单行。谷歌要退出中国了,不但要求天涯社区回购股份,而且我们也失去了一块重要的流量入口,不单单是这样啊,那时候天涯问答和天涯来吧这两个产品,运营活动的成本都是谷歌承担的啊,运营团队的小伙伴当即就很镇定的……辞职了! 不过天涯社区的人,对此种种早就习以为常了。开始重新拿起旅游概念,打造天涯客旅游社区。可惜好景不长,没多久就因为资金问题800万把这个项目卖掉了。钱,用来发工资……令人不快的事情,到此为止了。 经历过这么多次打击的天涯依然没有倒下,全靠968(邢明)的执念在支撑,虽然他骨子里的文人气息让他注定成不了好领导,做不好生意;但是另一方面来讲,他的执念和天生厌恶商业化,也是支撑天涯社区活到现在的基础。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时候开始了转折。天涯社区把我们的老伙伴,杨晓敏请了回去。此时的杨晓敏,终于做到了决策的位置,成为了CEO。 邢明同志交出了所有权力。 这是我们某一离职群听到消息后的反应。 杨小敏是中欧的MBA,曾任创业家CEO,后来创业做生鲜电商风生水起。在天涯社区的老员工中声望颇高,无论是做人做事均能服众。所以不管是在职还是离职的伙伴们,都把杨小敏作为这次中兴的希望。 公司的故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我想和大家聊一下关于天涯未来要做什么要怎么做的事情。这也是经过允许的沟通内容。 微博和社区,是不是可以结合,是不是可以把一个IP或者说一个流量进行多样化的多次变现。 从我离开天涯后的创业项目和其他伙伴所投资的项目来看,是肯定的。但是怎么去做,需要根据不同项目具体分析。微博是媒体传播平台,是以人为核心的圈子;社区是媒体内容平台,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圈子。 他们的共性是一起解决问题,区别是解决的方法 1、负面的宣泄——微博:不开心,发出来让大家和我一起不开心/社区:不开心,发出来让大家帮我看看怎么能开心。 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抱怨微博上负能量太多,正能量稀缺。确实,在朋友圈里面,成为愤怒反应对象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厌恶、高兴和低落这三种,在社交网络上,负面情绪总是更容易被创造和传递出去。而由于微博的属性,负能量在没有沉淀的情况下不断发酵影响周围的人。而在社区,由于没有字数限制,没有广泛无限制的传播,反而能让关注类似内容的其他人来为你平复这种负面情绪。 2、信息的甄别与筛选——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太少,而是过多的无用信息占用时间。 微博推出“智能排序”的功能后,遭到许多用户吐槽,那是因为传播媒体的属性,他们要为厂商服务。在信息的筛选上,用户非常不信任机器所做的工作,所以微博与社区内容的区别就是利益方向的内容推送和用户兴趣方向的内容推送。这时候,兴趣购买方向的垂直品类电商就有机会了。 作为第二条的延伸,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项目分析。在未来会有一个真正的大型社区是以前在国内没有出现过的,那就是电商的评论,以真实用户的内容为基础的社区。会有效提高ROI和复购率。 3、偷窥的乐趣——我想看别人又不想被人看 我只是想看有哪些人最近看了我,但同时我看别人时又可以不让对方发现。这是很多人的需求,天涯,是匿名可以访问绝大部分信息的。 4、围观的快感——猎奇与围观就是我的网络生活 围观改变中国,天涯观光团这句口号被沿用至今。微博和网络社区都可以提供很好的围观体验,区别在于,微博上很难看到可以长期围观的内容。 5、虚荣——寻求认同与满足 其实我们在寻求认同与满足的时候,更多的快感来自于陌生人而不是身边人。那么这时以人为圈子的微博和以内容+人为圈子的社区,哪一个更能满足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 6、广告洁癖——不要让那些广告骚扰我 从这点来说,天涯从出生之日起的洁癖和用户是同步的。在这一点上,天涯水至清则无收入,微博利益心太重遭吐槽。把电商或者广告内容做成互动的,学学朋友圈,才是方向。 7、受限制的视野——我关注的就是全世界 网络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现实世界中的人也会去加入小团体,关注自己关心的话题和新闻,在网络上这一特性更得到了强化。内容圈子+人的圈子,可以让用户更容易找到好内容,好朋友和仇人…… 如果未来的天涯,能够做到以上6点,也许还能重生,否则,就真的变为桥头堡,为XXX(请原谅我在这里隐藏掉若干政府部门的名字)服务一万年了。 对于互联网这个工具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工具性产品我也不看好。未来的社交型产品仍然要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要做广场型产品,而不是要做过街通道型产品能够沉淀流量,才能够做更多。 就像我不知道怎么开始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去结束。一聊到天涯的事情,就会思绪乱飞,然后就没了条理。就当作是我的絮语,大家和邻居聊了会儿家常吧。 问答环节Q1.我也是从聊天室,论坛过来的人,体会到时代变迁。经常会告诫自己向前看,等老了再回忆过去。这10年真的是天翻地覆,过的太快太快了。如果能回到10年前,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