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钉钉看高效的企业沟通产品应具备哪些特质?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在互联网对生活高度渗透的今天,无论是工作节奏还是生活步调,都随之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效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高效协作」已经成了工作里贯穿始终的主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追赶这个“效率为王”的时代,人们开始借助工具管理工作,节约时间成本,“团队协作软件”,“团队沟通软件”等新鲜词汇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被大家熟知。大家都坚信,只有协作好了,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团队效率。 利·器 团队协作,最基础的就是沟通,一切协作都以此为桥梁。随着工作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加剧,如何降低沟通成本,怎样提高决策效率,成了大部分企业的刚性需求。 但如今团队沟通问题一直饱受人们诟病,问题频发,例如:
正因如此,一大批为解决团队沟通,促进成员协作的企业级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沟通工具才能胜任如今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或者说真正高效的企业沟通产品到底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呢? 下面先从如今炙手可热的两款IM工具入手来探讨吧。 微信 1. 天生就不是为工作而生 大概和张小龙的情怀有关,微信把“人性化”做到了极致。 在这个开口就“谈情怀“的世界,微信绝称得上是一款有温度的产品,但也正是这样的温度,让微信注定不可能成为适用于工作的沟通软件。 首先,「一个生活方式」这一Slogan已经确定了微信的定位,而人们会将其应用到工作中来,多多少少是因为习惯驱使。 我们使用一个工具的时间越长就会对某个工具产生感情和依赖,正因为平时大家习惯于用微信交流,很多人自然而然就将这一习惯延续到了工作中。但由于微信过度的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糅合在了一起,越来越多的人并不接受把它作为一种工作道具,这便是用微信谈工作难以提高工作效率的症结所在。 大部分的人会静音工作群,这时如果你在微信里交代工作,对方可能根本看不见,即便是通过私信传达,很多人也可以选择“装死”,等到回复尚且困难,更别谈执行和跟进的问题了,许多沟通演变成了「无效沟通」。 再者,微信会降低人们对工作的专注度。 第十二次全国阅读调查表示,人均每天读微信超40分钟,多数人基本上每12分钟看一次微信。 设想一下,你原本只需要保持2个小时的专注度就能完成的工作,由于你工作途中不经意刷刷微信,打乱了原本的思路,看完后不得不重新整理思绪和灵感,这样完成工作的时间很可能从2小时变成了3-4个小时。 再设想一下,如果在微信群里讨论开会,亲朋好友的一句消息,公号里推送的一篇文章,朋友圈里一则有趣的动态,都可能成为夺走你的注意力凶手,很多人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复,也许一句:“中午吃什么?”就能带跑整个讨论主题,辛苦组织还花了时间,结果还一事无成。 这让人心生疑虑:”微信到底是让人利用碎片时间工作,还是工作时间碎片化了”。 由此可见,不论是微信的定位还是是它引导人们产生的使用习惯,都决定了它不适合为企业服务。 2. 在C端越强大,离B端就越远 微信除了基本的“说话”,其功能结构不能适应工作场景。例如: 在微信里,没有组织架构,没有群发功能,统一交代事情只能靠微信群,不同的项目就有不同的群组,久而久之,手机会被各种群组消息霸占,而且很多都是垃圾消息。 另外,在微信里传输文件十分不便,也没有多人在线会议的功能,更不能查询聊天记录,重要信息也无法在线的储存,很不利于团队的信息管理,消息丢失遗漏常有发生。 可见微信并没有针对团队工作的功能设计,它强调的是私人沟通体验,注重个人的兴趣和社交,这样的设计在C级市场里是很值得肯定的,但以此应对B端,难免捉襟见肘,若脱离了“个人”这个场景,微信会变得很笨拙,你会发现它在其他方面并不擅长,而这些天生的短板也必将会拖累工作效率。 太偏向于C端,注定无法服务好B端,微信本质就是完全个人的产品。 钉钉 1. 「Ding」出来的工作方式,未免用力过猛 对应微信「一个生活方式」,钉钉则喊出「一个工作方式」的口号。 显而易见,钉钉专注于工作场景,很多功能都是针对企业交流的现状衍生出来的,比如成员的组织架构、群聊、免费电话、Ding一下等等。并且钉钉依靠其强大背景也在这方面做到了绝对优势,比如它的免费电话,直接接通三大运营商,通话质量很稳定,不受网络环境影响,在同类IM软件中独领风骚。 但纵观钉钉的功能结构,它用力过猛的产品功能并未讨好到所有用户,倒更像是为了迎合老板而设置。不得不提的是Ding功能,对管理者来说,「Ding一下,使命必达」这句话是有相当的诱惑力的,因为「掌控」总是领导们最核心也最本质的需求。 每个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指示能直达下属,甚至希望员工们立刻执行。在钉钉里,每条发出去的消息都有回执,如果有未读的员工,老板还能把信息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Ding出去,直到对方回复,不用再担心对方太忙看不到或者故意不回复,领导想要问的问题也能即刻收到答案。 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伪高效”。 员工收到一个紧急Ding消息,必须即刻回复,不然很有可能受到连环骚扰。因为忌惮老板所以优先执行,原本的工作节奏被打乱。久而久之,员工很容易丢失自己的工作重点。 回执、签到、考勤等反馈机制太过保护老板的利益,让员工时刻处在高压状态。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