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http://www.0523zz.com/)- 视觉智能、AI应用、CDN、行业物联网、智能数字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贝佐斯、马云、奥米迪亚,这些的报业拯救者,都曾是门外的野蛮人

发布时间:2016-02-05 15:57:11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钛媒体
导读:摘要: 所有的报业拯救者,或者创始人、缔造者,都曾经是门外的野蛮人。今天门外的野蛮人,为什么不可以成为明天的新闻原教旨主义者呢?在全球最数字化的报业集团德国阿克

这些数字平台的建设者,虽然并没有刻意地把报业作为攻击的对象,但是,他们事实上是报业的颠覆者、终结者。这些人的名字包括比尔·盖茨、史蒂夫·凯斯、斯蒂夫·乔布斯、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埃雷克·史密特、马克·扎克伯格、杰夫·贝佐斯。

这些引领着微软、苹果、谷歌、Facebook的巨人,已经彻底取代了传媒望族的位置。他们最终,将接管那些望族曾经拥有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吗?

今天,这些人与贝佐斯、休斯一样,都是新闻业门外的野蛮人(其实,通过拥有互联网平台,通过拥有Platishers,他们早就已经是圈内人了,只是,圈内人还不合时宜地视其为野蛮人)。他们终将修成正果,登堂入室。

当某一个以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能与普利策奖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的时候,改朝换代就可能基本完成了。

高质量新闻(Quality Journalism)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建构的基础,西方人把新闻媒体视为民主社会的基石。因此,高质量新闻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至于高质量新闻由谁来提供,是不是一直由报业来提供,并无所谓。那些认为随着报业的崩盘,高质量新闻将会消失或者被口水新闻、病毒新闻淹没的忧虑,只不过是杞人忧天。

人类的智慧与理性,将足以提供某种自组织能力,让高质量新闻的生产与分发,以某种平衡的方式进行,决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形成真空恰恰相反,由于互联网提供的高效的内容生产与分发技术、分发机制,高质量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将变得更为高效,将填补此前存在的几乎所有真空。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操心没有人来提供独立、客观、准确的新闻信息,无异于盲人摸象。人人都有机会,都有可能参与到对整个社会,对于普世价值的守护中来。当然,作为两面刃,互联网也有可能成为撕裂社会、摧毁文明、挑战人类良知底限的工具。ISIS 对于互联网的运用就得心应手。爱德华·史诺登揭露的幕后大哥的黑手,就让人不寒而慄 。

未来的高质量新闻机构,可能由目前的主流媒体蜕变,也可能在互联网上原生。它可能由高科技白马骑士们守护、培育,也可能由传统企业家养育,或者,由非政府机构NGO及政府资助(比如BBC、NPR等等)。

至于这种由门外汉“包养”的模式,会不会有损于高质量新闻的生产与分发,那又是一种无谓的焦虑。在个案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毫无疑问的,(比如,最近我们就看到了布隆伯克要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加总统大选,但彭博的一位名记,因为彭博不能处理好其中微妙的关系,而高调辞职。)但总体上,由于媒体间的彼此制衡,这样的情况是可控的。

报业集团 传统媒体

在有了新闻与新闻业这些东西之后,它们从来不是理想的、完美的、没有瑕疵的。哪一个、哪一天的主流新闻机构不是由某种形式的金主支持的呢?支持者可能是政府、政党、非政府组织、公益团体、财团、望族、企业。所有不同光谱的新闻机构彼此之间的竞合、对冲,使人们真正有机会看到不同视角里的同一个世界。新闻业,从一开始,就几乎是在这样那样的人,这样那样的“包养”模式下运行的。第一推动力也许可以来自“同人办报”,但是,真正的主流媒体由于其高昂的运营成本,身后必然有一只大手,要么,成功的主流媒体本身已经成了那只大手。20世纪的那些传媒望族是企业家,21世纪的高科技企业家同样是企业家,为什么20世纪的企业家可以确保媒体的所谓独立运行,而21世纪的企业家们就不行了呢?

事实证明,互联网巨人主办的媒体(网上网下)也是可以坚守新闻理想,也是可以传承新闻专业主义香火的。《华盛顿邮报》在斯诺登事件中的勇武表现以及他的这种表现当年获得的来自学院派的褒奖(普利策新闻奖),都证明了,成建制地把优秀的传统媒体改造成数字时代的优秀数字媒体的模式是可行的,问题仅仅在于如何改造,以及这种改造需要耗费多少资源与耐心。传统媒体产业(尤其是报业)的整体衰落,并不意味着新闻理想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式微,许多方法、许多途径、许多人都在进行这样进化的实验。赫芬顿邮报、Buzzfeed、《华盛顿邮报》都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绩单,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病毒内容和噱头;而传统媒体提供的,事实上也并不仅仅是高大上的 Quality Journalism,他们的版面上病毒内容和噱头一个都不少。

成建制的、成批的、持续不断的精英媒体人投身于数字世界,正在实现模拟与数字的无缝对接。他们正把传统媒体中好的和不好的一切都带进数字世界。数字世界在改造传统媒体人,传统媒体人也在改造数字世界。在美国如此,在中国亦然如此。

报业,需要拯救吗?

最后,最有趣的问题是,报业,需要拯救吗?

事实上,所谓的拯救报业,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拯救,而是在数字世界的再造。报业正在衰退,其商业模式已经遭受了彻底的摧残,谁也无法拯救作为产业的报业。有远见的报业巨头,比如沃尔特·安内伯格,早在上个世纪晚些时候,已经开始逃离了。当然,一些报纸,可能在数字世界找到自己新的生存方式,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比如,施伯史泰德、施普林格、南非报业,他们的旗下可能仍然拥有报纸,但其主要的赢利与回报,一定不来自报纸。去认真地研读一下非报纸收入与赢利(数字收入与赢利)已经超过报纸收入的施伯史泰德、施普林格、南非报业的财务报表吧。报业,在那些报表中,以非报业的方式已经浴火重生。哪怕第二天报业收入突然完全清零,这些报业集团也将能继续顽强地、健壮地生存下去。成功经历斯巴达式洗礼,孩子们会更为强壮。当然,斯巴达弃婴式的悲剧,以前无法避免,今后也不会绝迹。

再看看报业收入仍然占主体地位,数字收入仍然难以为继的《纽约时报》吧,其生死未卜的未来,其实已经相当清楚了。报业(来自印刷版)收入,将会继续、持续地下降,直至某个导致系统性崩溃的临界点出现;如果数字收入的增长,仍然只是温吞水,纽约时报象当年的华盛顿邮报那样,寻求止血,寻找某一位白马骑士的援手,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事实上,许多人早已经伸出了橄榄枝,其中,也包括来自中国的“野蛮人”陈光标。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