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二线阵营寒冬:不卖身怎么活?
三 更多的厂商则需要直面淋漓的鲜血。 在北京,智享单车算是一家元老级厂商。早在去年 9 月,智享单车就以回收旧车再喷装投放的形式迈入共享单车领域。彼时,北京的共享单车市场刚刚起步,ofo还在校园,摩拜也刚从上海移师而来,智享单车就通过与政府、街道合作,从海淀发家了。 但很可惜,先发并未成为优势。随着ofo与摩拜逐渐上量,智享单车的蛋糕也越来越小。 “北京这种一线城市对我们来说,因为是大本营,会作为一个据点保留”,智享单车COO杨海峰坦言,这种据点的目的,在当前而言,也仅仅只在于“宣传”罢了。 留给第三者的机会已经很小,这是多家厂商的共识。 在杨海峰看来,一二线城市,尤其一线,ofo、摩拜投得都非常多。在这已经几近成型的市场态势下,再想强势挤入,必须得有超出常规的某一方面实力,否则完全不可能弯道超车。 “我们本身也不是以量来取胜,在这上面我们是不占优势的,资金上我们肯定也不占优势”。杨海峰说。 然而没有量,甚至连最基本的入场券都拿不到。截至目前,智享单车在北京的总量尚未超过 5 万辆,这个数字并不能让人感到一丝乐观。 这也同样是诸多中小厂商需要面临的难题。 一位负责共享单车市场推广的业内人士向腾讯科技表示,看到ofo请鹿晗代言自己特别着急,“但我们确实没有办法,我也会请代言,也会做楼宇广告、地铁广告,但推广过后,没车给用户骑,这推广有什么用?” 资本是第一道门槛。但对于绝大部分玩家,资本也是最后一道门槛。 四 每一个新入局、或依旧坚守的厂商都有着自己的信念。否则,摩拜、ofo的资本势能及随之而来的巨额投放量,就足以在精神上令其屈服。 “最近我们几个在单车公司干的朋友聚了个会,本来只是想唠唠嗑,聊到最后,变成了互相打听圈里的招聘信息”,一家共享单车公司员工向华(化名)说。 在他任职的公司里,原先风风火火的品牌同事,上周才办了离职手续;他没去问具体原因,但公司现身各类新闻APP的频率越来越少,让他也多少感到了一些异样。 “可这是年中,又赶上形势不好,明白又怎样,还是得继续干下去”,向华的眼神中充满无奈。 深有同感的还有在某共享单车企业负责供应链的汤雷(化名)。作为天津王庆坨曾经的常客,汤雷一度疲于与各家工厂谈判签合同。但现在,汤雷闲到上班时间开始打起王者荣耀,“那些迟疑要不要开新产线的小厂,已经倒了好几个;开了新产线的大厂,差不多已经不再愿意跟我们这样的小单玩了,我还有什么可谈的?” 行业的挤出效应越发严重,无论是供应链上的工厂,还是共享单车企业,都面临着新一轮激烈洗牌。 即便不考虑近期倒闭的悟空单车、3VBike这类“玩票”企业,一些曾被认为颇为实力的厂商都在急于寻求出路。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