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http://www.0523zz.com/)- 视觉智能、AI应用、CDN、行业物联网、智能数字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推广 > 正文

支付战争:银行持枪,互联网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16-01-13 08:42:32 所属栏目:推广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导读:2015年底,央行针对玩儿刀的银行与玩儿枪的支付机构,相继推出了新的管理办法。此举一方面给在互联网战场被杀懵的银行发了持枪证,一方面限制了支付机构的火力。简言之,是

目前,支付机构的巨头阿里与腾讯,均拿到了银行牌照(浙江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作为纯网络银行,只能开立银行的II类和III类账户。在办法出台初期盛传的“刷脸开户”。在现阶段并无实现可能。《通知》中已明确规定:“提供个人银行账户开立服务时,有条件的银行可探索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其他安全有效的技术收单作为核验开户申请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规定中,需要注意的首先是“有条件的银行”,其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也只能作为验证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对于没有实体网店的网商银行等,在无法完全通过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户的前提下,则只能通过用户绑定I类账户或I类账户转账,在互联网端为用户开立II类或III类账户。而由于没有自身的I类账户,则在为用户开立II、III类账户的过程中,必须依赖其他商业银行的I类账户为用户开户,即网络银行的开户必须依赖于其他商业银行账户。不难看出,在新规之下,支付机构对商业银行的依赖性增强。

3.交易规则

交易是资金基于账户的流动动作,央行的两份文件对银行及支付机构的账户体系进行了明晰规定,那么在账户明晰之后,交易该如何进行?

在《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中,对支付机构支付账户的交易进行了严格规定。规定如下:

“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助约定。”

“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

“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且支付机构应当承若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

上述限额均为支付机构支付账户余额支付的限额,用户在支付产品上使用银行快捷支付和网关支付不在限制之内。

新规实施后,央行将对支付机构进行评级分类,其中评级良好的支付机构可将上述限额进行一定提升(2倍和1.5倍)。

不难看出,央行对支付机构账户的支付功能进行了较为苛刻的限制,之后用户若需进行大金额支付,则只能使用银行的快捷支付或网关支付。而银行对于快捷支付和网关支付的限额具有自主权。可见,新规之下,不仅在账户端,在支付端支付机构对银行的依赖亦大幅增强。

4.我的思考

显而易见,央行新规对于银行的互联网化是利好,之后银行在直销银行、手机银行均可方便为用户开户。央行此举对于银行在互联网端获客提供了政策保障。

但是在互联网领域,获客从来都不是最难的事,真正的挑战在于留住用户、在于保持用户的活跃度。按照目前的形势,即使用户选择在银行开户,但依旧会选择支付宝等产品进行支付、理财,银行依旧难逃被管道化的结局。

互联网的战场上,用户之争只是表象,其背后真正的较量是场景之争、产品之争,谁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谁的产品可以切实便利的解决用户的需求,谁才可以真正的获得用户。

这几年,支付宝在银行身上几进几出留下数道伤疤,就像当年蒙古轻骑兵杀入欧洲一样,几无败绩。除了互联网公司本身战斗力强的属性之外,不断尝试新产品、不断满足用户金融应用场景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而银行作为天然的金融机构,这些年却始终没有明显进步。

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银行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原有线下的产品迁移到线上,以在互联网端满足用户的金融应用场景。就金融服务能力而言,银行比支付机构牛逼的多,如何在新的时代中转化这种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百余年前,洋人带着洋枪洋炮杀了进来,大清国的好汉们即使被杀的丢盔弃甲,很多人仍坚定的认为刀枪剑戟才是王道,玩儿枪不讲究。面对新的时代,很多好汉的选择是每天多扎一个时辰马步多打一套拳,直到在突然飞来的子弹面前轰然倒下。然而,以好汉们多年习武的底子,只要接受了枪炮,或许就可以在新时代下继续做好汉了。

开放获客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比赛才刚刚开始,希望银行能够投入到战斗中。央行发了持枪证,接下来该做的,是学会玩儿枪。

本文系作者@李维丹 授权发布。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