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红之后何去何从?分答的“后招”终于显现?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早在分答刚推出不久,三节课发起人luke和黄有璨就写过一篇被行业媒体们大量转发的文章《王思聪们的爆料狂欢,姬十三面前的岔路口》,其中对于分答这款产品将要面临的问题,给出了思考:
关于这个问题的后续,我们特意关注了一下分答的百度指数,表现出来的趋势图是这样的: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六月中旬开始,分答的热度与最高峰时相比下降了几十倍,并且之后趋于平静,指数基本在1500-2000之间起伏。 此间,其他类似的付费问答产品不断涌现:知乎的值乎3.0紧追其后、丁香医生上线“来问医生”,做医疗行业的付费问答产品、脉脉推出“业问”产品,做职场中的付费问答产品等等。 基本来说,各家的产品逻辑,大都大同小异,面临的问题也都相似,无非只是因为其各自所聚焦的领域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比如说,医生们给出的回答内容,大都偏专业+解决问题型,而明星大V们的回答,大多偏八卦类较多。 至于上面提到的“稳定预期”的问题,除了丁香医生这样面向专业垂直领域的付费问答产品可能稍好以外,包括分答在内的各家的产品都在面临着类似的考验。 在上周分答的更新中,我们似乎第一次看到了一些可以诞生“稳定预期”的地方。 1. 7月29日,分答的安卓版更新到了1.4.1版本。这个时候截至上个较大的版本(1.3.1)更新过去刚刚一个星期,在本周的更新中,有这么几点:
上述4点中,后两个更新都是旧有功能的修补和迭代,没有太多可说。 而第二个更新,是强化了“机构账号”在分答站内的存在感和意义,可以理解为一种拓展更多内容来源和丰富内容属性的行为,背后的逻辑,与微博开通企业认证账号和知乎开通“机构账号”的逻辑可以说都是相似的,基本属于原有产品逻辑的延展。 不过有趣的是,同样向罗振宇提问,你可以看到,用户在面向“罗振宇”个人提问时,可能会提出很多很私人很个性化的问题,类似于“你最喜欢的啪啪啪姿势”之类的,但在机构提问中,用户的问题导向则明显严肃了很多。 姬十三在接受36Kr采访的时候,曾展现出这样的观点:
至少,我们可以感觉得到,机构账号地不断完善,对分答的内容氛围逐步向“严肃”和“专业”转变,是有一定帮助的。 2. 这次更新最大、最显眼也是我们最想聊的部分,是分答在其APP第一个Tab中正式上线了“讨论”板块。 这个版块,也是我们认为其有可能给用户慢慢提供“稳定价值预期”的地方。 事实上,“讨论”这个功能此前在微信网页版上就已经做了诸多测试。 从功能的形式与逻辑来看,这个功能与PC时代的BBS颇为相似——都是围绕着一个话题大家可以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只不过,PC时代的文字回复在这里被变成了语音回复——这也确实很匹配移动端的用户场景和使用习惯。 至于这个功能为何能够成为给用户提供稳定价值预期的地方,你可以先试想这么一个场景:
试想一下,上述这些当事人们给出的回答,你是否会有点兴趣想要听一听? 当然,有人在这里可能会立马想到知乎——过去几年里,这不就是知乎一直在做的事吗?类似今天滴滴和Uber的合并,不是第一时刻知乎里就会出现“如何评价滴滴出行和Uber的合并”这样的问题吗? 是的,这个“讨论”的逻辑,看起来确实与知乎有一些类似。但这其中的核心差别可能在于——知乎的内容形态主要是文字,其内容的生产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思考和码字,而分答的语音形态,某种程度上则让内容地生产变成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当然,文字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文本内容在互联网上显然是更容易传播的,而语音则较难。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