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高级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快速入门法,从需求、原型、PRD说起
比如说以前在做BT下载的时候,因为我是女生,不常下载,所以根本不知道BT下载是要先下一个种子,再由种子文件去下载对应的内容。对于这些影响功能流程的环节,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去找相关的专家来帮你解决,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很多时候我们会自动跳过需求转功能流程这个环节,认为需求反正已经很清楚了,或者是有其它的竞品可借鉴的,拿到需求之后,就直接就开始画原型了。结果就是好多功能流程在进行交叉的时候,会变得非常的混乱,不知道怎么把这些流程和功能往圆心里面塞。 我推荐大家要先做加法,用思维导图和流程图,先把你能想到的所有功能和流程图全部都列出来、画出来。然后再做减法,优化掉流程中多余的或者是可以省去的环节,用最少的流程完成功能,从而确定产品最终的路径图。 原型憋不出来怎么办?有了功能和流程图,还是不能把原型编出来的情况也大有人在。因为原型并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一张图,它还承载着产品的架构设计、交互设计,需要考虑用户体验,产品的扩展。你的产品是用导航布局、标签布局还是网页布局,都需要在原型制作前就考虑清楚。 TOP10应用 在这里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有了功能还做不出原型来的,通常是产品用的太少,见识太窄。上图显示的是APP全球IOSTOP10的应用,大家看一下,你熟悉几个。 看到图标能对应出产品名称吗?能说出这些产品大体的产品框架吗?也许这些APP你都见过,也都用过,但是你不一定了解,或者没有完全理解,或者是没有思考过这些产品的架构,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只是停留在见面层面这种粗浅的APP体验认识上,会让我们在产品原型设计时,尤其是借鉴他人的产品设计时,犹豫不决,徘徊不进。 比如同一个功能,因为A产品是这样做的,B产品是那样做的,那么到底模仿或者借鉴哪一个,你心里就没有底了。 怎样才能让自己熟练地在原型中将功能和流程串联好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练习,比葫芦画瓢,还是笨方法。 使用频率较高的APP大家可以看到图片上的这些产品,都是使用频率挺高的一些常用产品,试着用一遍这些产品的所有功能,因为很多边角功能,或者是一些边界功能,大家平常可能都不会用,但是你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其实是会用到的。然后自己绘制一次原型,看看能否全部连起来,如果不行的话,就再试一次,如此反复,经过多次的练习,我相信一定能掌握好做原型的基本能力。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原型不是只是图,还有文字和交互逻辑。这些产品上面的每一个文案,你能一字不差的画出来吗? 什么样的PRD文档才算是合格的? 产品功能和原型方案有了,就要形成需求文档,传递给项目组成员进行后续的实施。但是我们总会遇到需求文档PRD理不顺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写才能让别人看得懂,不知道怎样才算合格的PRD。有些同学比较纠结于需求的展现形式,到底是用word,用PPT,还是PS。 展现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怎么简单怎么容易表达就怎么来。能用一张图的需求,没必要搞一个文档。我认为word虽然是最规范的文档形式,但也是效率和效果都最低的需求文档呈现方式,因为放图、放交互都不是很方便,查阅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所以选择自己最合适的工具做需求的产品形式即可,不用太纠结于某一种。 不同的表达方式差异 需求文档最注重的是表达方式。比如上图,左边是一个像流水帐一样的需求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没有人可以耐心的看下去。右边是像处女座一样有条理结构性的输出的,让内容结构化,让需要查阅的同学一眼就能够找到自己想看到的信息,便于检索。 5个方面判断需求文档是否合格 一般我们用这几种框架的方式来分解功能,把所有的功能说明全部都覆盖到,才算是完成了整个需求文档。 第一个是按照在系统中所说的位置来分解功能。比如说先说前台的页面,再说用户管理后台的页面。 第二个是按照功能的主次来分解,先说核心功能,再说次要功能。 第三个是按照页面的布局来分解,从上往下,从左到右进行描述。 第四个是按照场景来分解,比如先说初次使用的,再说非登陆用户的,或者是已登陆用户的。 第五个是按照用户操作的步骤来分解,比如下载前、下载中、下载后。 最终只要能使文档阅读者读懂,就算是合格的PRD。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