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最多的网红,必用这九种方法
比如维基百科在寻求别人捐款的时候,说:捐50元,相当于为我们努力工作的程序员买杯咖啡。 再比如咪蒙多次在文章中写到,多亏了粉丝的帮助,让自己的公众号做广告转化率特别高(很多人为了咪蒙而专门下载广告主的APP)。这让粉丝们感觉到自己的支持行为真正帮助到了咪蒙,从而不断增加对她的支持。 3、激活感知社会习俗 为什么你在美国给餐厅服务员小费,但是在中国不给? 很简单,因为在美国服务员小费是一种默认的社会习俗,而在中国并不是。 我们见面选择握手,给女士让路,并且不在公共场合大小便,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有多么道德高尚,而是因为无意识地遵守社会习俗。 犯罪分子同伙见面也握手,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讲礼貌素质高的好人,而是因为这是社会习俗,潜意识就去遵守了,没想那么多。 所以,刺激打赏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人更多感觉这是一种应该遵守的社会习俗。 但是当下很多领域的打赏(比如知识分享)并不是社会习俗,怎么办呢? 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群体的力量。(李叫兽说过,如果本身动机不够,就用群体力量来凑。)群体力量要考虑“渴望群体”和“拒绝群体”。 渴望群体是指:你现在不属于,但渴望属于的群体。 比如李叫兽说过,为了普及土豆,德国先禁止平民吃土豆,只让贵族吃,贵族是渴望群体,从而刺激大众开始渴望土豆,后来再推广给大众就容易多了。 拒绝群体是指:你现在属于,但实际上想要远离的群体。 比如面对中国的各种落后现状,一些人把中国说成“你国”,这个时候中国人在他们心中就是“拒绝群体”。 好了,回到打赏问题。 如果高端、先进、被知识分子尊重的美国人是“渴望群体”,而普遍缺乏知识付费习惯的中国网民是“拒绝群体”,那你就可以让人感觉: “美国人都肯为知识主动付费,中国人你呢?” 然后就会有一拨儿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落后的中国网民”这个群体而主动付费。 (当然这里仅仅是举例,除了国家之外,还可以有很多群体划分,比如社会阶层、知识阶层等等) 所以,为了普及某种社会习俗,可以问自己: 我想普及的社会习俗属于哪个群体?(比如打赏习俗哪个群体有?) 如何让这个群体变成渴望群体,把用户本来的群体变成拒绝群体? 4、激活内在一致性 人都喜欢在不同的场景下维持一致性的自我感觉,所以可以让人感觉“不打赏”的行为同其他的某个行为不一致,从而刺激打赏。 比如,很多在秀场露胸露大腿的美女,被打赏成百上千,但公众号、知乎辛苦写干货的大V们,被打赏几块钱而且没多少人打赏。 这是一种“行为的不一致”,所以可以让人感觉到: “你给卖胸的美女打赏100元,但只给李叫兽打赏2元。” (不过这里提醒,行为的不一致是一种负面情绪刺激。短期有效果,但不能长期用来刺激粉丝,否则会因为这种负面情感刺激而导致粉丝远离) 5、激活外在自我形象 一项关于美国小费文化的研究发现:当跟朋友,特别是异性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给小费的比例显著上升。这是因为,除了上面提过的“帮助心理”、“社会习俗”等,获得的“自我形象”也是用户打赏获取的关键心理效用。 如果给小费的行为可以给用户带来自我形象的提升,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给小费。 所以,刺激打赏的另一个方法是:让用户的打赏行为可以给其带来形象的提升和展示。 比如斗鱼等平台公开展示打赏贡献值最高的用户,让打赏行为能够互相排名和比较。 直播播主公开感谢这些打赏的用户并且称呼其为“土豪”(虽然这些播主经常比打赏的粉丝有钱多了)。 而对知识性产品来说,打赏行为可能会让人产生“这个人是尊重知识的人”这种形象,从而刺激更多人打赏。 但很多公众号、微博途径的打赏经常不像直播主播那样能够被其他人看到,也就缺乏形象上的身份标识,怎么办呢? 一种经常的做法是组建收费的社群或者提供会员,作为变相的打赏途径,让会员身份来提高粉丝的个人形象——“看,我是XX人的会员!”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网红,即使不提供任何额外服务,也往往有人愿意付费成为其会员。 6、激活互惠心理 人在接受别人给予的恩惠后,往往会有“负债感”,从而会选择投桃报李进行回报,这就是“互惠”心理。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