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微信后台系统的演进之路
平台化 2011.8 深圳举行大运会。微信推出“微信深圳大运志愿者服务中心”服务号,微信用户可以搜索“szdy”将这个服务号加为好友,获取大会相关的资讯。当时后台对“szdy”做了特殊处理,用户搜索时,会随机返回“szdy01”,“szdy02”,…,“szdy10”这10个微信号中的1个,每个微信号背后都有一个志愿者在服务。 2011.9 “微成都”落户微信平台,微信用户可以搜索“wechengdu”加好友,成都市民还可以在“附近的人”看到这个号,我们在后台给这个帐号做了一些特殊逻辑,可以支持后台自动回复用户发的消息。 这种需求越来越多,我们就开始做一个媒体平台,这个平台后来从微信后台分出,演变成了微信公众平台,独立发展壮大,开始了微信的平台化之路。除微信公众平台外,微信后台的外围还陆续出现了微信支付平台、硬件平台等等一系列平台。 图 6 微信平台 走出国门 微信走出国门的尝试开始于3.0版本。从这个版本开始,微信逐步支持繁体、英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不过,真正标志性的事情是第一个海外数据中心的投入使用。 1. 海外数据中心 海外数据中心的定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也就是说具备完整的功能,能够不依赖于国内数据中心独立运作。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