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产品心理学(二):张小龙和乔布斯的产品境界
形成你性格,态度,认知,世界观的事物,最终会指使你做一款怎样的产品,如果你的思想开阔,有张小龙般洞悉人性的能力,乔布斯那种创造性的思维,你的产品会表现的和你一样有远见,任何产品都是要链接人的,离开人都不能称之为产品,也是不现实的。 一般产品经理只有两只眼,他们看到的只有需求,却看不到人们为何有这样的需求,也就是说他们缺一种对问题探索的欲望,这种欲望在张小龙那里是对人性的思考,在乔布斯那里是上帝般的视野和勇气,在你这里又是什么?需求只是产品最表象的东西,你是不是一个只能看到表象的产品经理?而不能找到需求背后的因果关系?如果你有这种视野,那么恭喜你距离成功只有几步之遥,也或许你已经达到那个高度,只差一个机会。如你没有洞悉产品背后逻辑的意识,那就要培养这种意识,培养深度思考和冥想的能力。 启示2) 任何一款产品都有其局限性,也有其黄金时代,因为任何一款产品最终都会死去,包括阿里巴巴,苹果,微信,谷歌还有uber,特斯拉,微软…… 只不过现在它们正经历自己的黄金时代,而一种曾经成功的模式死去,只源于科技发展会淘汰那些不具备创新精神的产品。 比如柯达,诺基亚,那些曾经名声大噪的产品也是在一夜之间被淘汰掉的,他们的死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不具备颠覆自己的能力。 柯达死在它最引以为傲的胶卷上,诺基亚死在对智能手机的藐视上,这是企业的一种执念,既然是执念那对当事人来说在产品逻辑上是成立的。 比如柯达他们肯定认为用户有坚持使用胶卷的理由,而诺基亚也坚持智能手机就是跳梁小丑,所以他们不是没有勇气改变,而是看不懂科技的趋势,也没有顺从趋势的举措,而趋势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万变不离其宗,其宗体现在人上,比如智能手机的功能还有视觉效果肯定比以前的实体按键要好,诺基亚之所以藐视智能手机,是因为他们认为手机只是用来打电话的,他们却不知道手机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载体。 而类似于柯达,诺基亚这种死法也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作为一个有视野的PM我们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一定要经常思考苹果可能会死在哪些问题上,微信可能会死在哪些问题上,不要被事物的繁华表象遮蔽了双眼。 再美丽的女人都有老的一天,产品亦是如此,但也有百年老字号的产品,比如同仁堂,这类“产品”与科技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科技再怎么变,人的疾病就那些,无非是伤风感冒,跌打损伤,其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所以这类产品具有天生的长寿基因。 马云说阿里巴巴要活一百年左右,他不是说笑,阿里巴巴能活一百年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人们接受互联网购物也只不过短短五六年时间,在科技下一次浪潮中定会产生另一个购物方式,虽马云是电子商务巨头。 但其毕竟有局限性,他也有可能犯诺基亚类似的错误,比如人们将来会在智能硬件上购物,在VR头盔上购物,马云是不是也会认为VR头盔的本质依然是互联网,就像诺基亚断言智能手机是跳梁小丑一样呢?我之所以建议PM要思考大企业将来的死法,不是无稽之谈,思考他们的死法就能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与危机意识,PM一定要看清自己身上哪些是执念,哪些是固执,哪些是坚持。 启示3) 现在思考一个问题:假如微信没有干爹腾讯它会形成今天的规模吗?假如张小龙带着自己的开发团队,自己创业,微信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效?如马化腾看到微信这样的存在也会山寨一款这样的产品,会对张小龙影响有多大?如果微信没有今天这样的流量它算不算一款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产品?换句话说假如米聊是腾讯的,微信是雷军的,微信还能战胜米聊吗? 每个PM都有自己的答案,这里笔者会给出自己的答案:假如米聊是腾讯的,微信是雷军的,微信同样会被淘汰,不是产品输给了米聊,而是米聊拥有更多的上位机会,那就是海量大数据,用心理学观点就是:两款定位一样的产品,谁最先入驻用户的手机让用户产生依赖感,谁就取得胜利,腾讯有这样的优势,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