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http://www.0523zz.com/)- 视觉智能、AI应用、CDN、行业物联网、智能数字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深度分析:入华两年,LinkedIn为什么没有“死掉”

发布时间:2016-04-27 10:53:20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李北辰的网站
导读:2014年1月,曾任Google和雅虎中国区高管,后创办糯米网的沈博阳刚上任LinkedIn中国区总裁时,向在硅谷山景城的LinkedIn美国同事展示了一副画:两艘宇宙飞船。他告诉总部,L

20160425134742_58650

2014年1月,曾任Google和雅虎中国区高管,后创办糯米网的沈博阳刚上任LinkedIn中国区总裁时,向在硅谷山景城的LinkedIn美国同事展示了一副画:两艘宇宙飞船。他告诉总部,LinkedIn总部是一艘航空母舰,而若想落地中国,必须以小飞船的方式,“它一方面要跑得非常快,另一方面又得像航母,否则无法跟它对接,利用其资源。”时光过去两年,在LinkedIn入华两周年发布会上,沈博阳在宣布领英中国用户数突破2000万全球增速第一的同时,又重述了这个故事。

这个比喻可被视作领英中国两年来一切所为的基调。长久以来,在跨国互联网企业入华历史上,航母与飞船如似悖论,前者落地的方式只有一种:无视异地环境,如恐龙一般抢滩登陆,这也换得血泪,同类之间的惨烈竞争,远征巨头的傲慢与偏见,不太适应的监管环境,让几乎所有跨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运营惨淡。

除了“共性”部分,时钟拨至两年前,看衰LinkedIn者更大理由来自职业社交本身。媒体喜欢用“十年之殇”这类悲壮字眼形容中国职业社交,互联网语境下的十年仿佛一个世纪,从2005年的天际网,到大街网,优士网,若邻网……十年来,随着LinkedIn复制者们的生生死死,“在中国还搞不了职业社交”的行业论调也是来来往往。

最能表现上述双重逆境的例子是,去年圣诞前夕,LinkedIn在国际上最大竞争者,法国职场社交网络Viadeo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这家八年前收购天际网进军中国市场的公司表示,没能在前年IPO中筹到目标资金,以及中国职场用户整体使用习惯,是其退出中国的原因。

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沈博阳交出的这份两年成绩单足以令人欣喜。悉数入华两年路,无论组织架构,运营心态,市场推广(譬如在地铁站,创始人里德霍夫曼亲自上台,做了LinkedIn全球首次线下广告),亦或产品革新,都在证明中国之于LinkedIn全球的“最惠国”待遇——他们甚至“任由”中国团队自主开发了独立于自身体系外的本地化产品赤兔,让后者与LinkedIn全球化平台自由产生交集与博弈。

当然,时间尚在流淌,两年时间并不足以宣告其彻底打破“魔咒”,但复盘其入华路径,LinkedIn确实是本土表现最好的一个。简而言之,游走于中美边缘,它找到了某种平衡。

中国速度

从入华那刻开始,领英中国就是一家由美国LinkedIn,红衫资本和宽带资本共同出资的合资公司,资本结构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本土的创业心态,这非常关键,去年阿里巴巴在美上市时记者问马云: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都没做好最大原因是什么?马云给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常识是,在中国互联网环境搏杀,“职业经理人”与“创业者”的身份转换可谓云泥之别,甚至事关生死。

而创业心态也体现在组织架构上。这不难理解,在一个常将“失控管理”或者“企业组织转型”挂在嘴边的时代,在外界环境瞬息万变,用户又对互联网服务要求迅速响应的情况下,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跨国企业要避免因层级管理带来的信息折损和决策滞后——这也是沈博阳作为中国区总裁比较满意的一点,“我直接向CEO汇报,独立于亚太,这保证了中国团队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更关键的是产品。用沈博阳的话说,在运营逻辑上,跨国互联网企业极易触犯路径依赖的错误,“他们觉得好产品在美国能成功,在欧洲能成功,在日本能成功,为什么在中国不能成功?所以想把全球化产品改一改就拿到中国来用。”嗯,倘若将非静态的互联网产品视作迁徙而来的新物种,那么在商业世界的自然选择中,这种无视环境,直接“复制粘贴”的模式就非常可疑,至少LinkedIn自己不信。

所以它在不断修复自己,通过与其他产品合作的方式完成跟环境的融合,譬如和微信合作推出“领英名片”,和QQ邮箱合作推出领英职业签名等,试图为中国职场用户提供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职场标识。

不过,这些借他人平台开拓市场的举措,本质上是在为LinkedIn这一前Facebook 时代“熬出来”的产品“修修补补”,但好比建筑,某些时刻,若你甘愿承担风险,那么局部修缮不如异地重建更为划算——换句话说,这样的修复还是有些太“慢”了。而你知道,唯快不可一直是中国互联网江湖的利器。

领英也不得不快。在中国,由于产品属性的多元,从职业社交,社交平台到招聘网站,都在不同程度上与领英存在竞争。而也许是服务企业级客户的先天基因所致,长久以来LinkedIn并不像中国互联网企业那般以先扩大市场占有率为出发点,更习惯“宁慢勿滥”,这也许会阻碍其在中国的发展。

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也对中国速度印象深刻,当谈及中美两地创业公司差别时,他数次重复了“速度”二字:“你知道硅谷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中国比硅谷的速度还要快。”他举了LinkedIn在中国自己的例子,“沈博阳把整个开发团队放到一个酒店开发产品,这在硅谷是不可能的。”

这款产品正是赤兔,目前看来,它完全在以中国速度奔进。

不得不冒的风险

去年3月,沈博阳用一份PPT向美国总部建议在中国做一款新的APP,比总部一开始的大为惊讶更为惊讶的是,LinkedIn CEO杰夫·韦勒同意了这个提议,“我看到了风险。”在一次讨论赤兔项目风险的会议上他说,“我看到的是不做这事的风险。”

嗯,也许说“续命”稍显夸张,但在我看来,倘若LinkedIn无法在中国覆盖更大人口基数的年轻用户,LinkedIn的成功无疑将大打折扣,而且,相信对于沈博阳来说,那种理所当然的“小范围成功”多少会显得索然无味。

去年6月23日,赤兔上线,logo非常不LinkedIn——这从侧面证明了赤兔团队绝对的自主权,你很难相信LinkedIn总部会允许一只萌宠作为logo。

就像人们经常赞叹腾讯在内部孵化出微信,敢于“革自己的命”一样,赤兔之于 LinkedIn 类似微信之于 QQ——不同的是,这种自我变革来自一家跨国互联网巨头。而开发赤兔也等于向所有人宣告LinkedIn可以“接地气”的程度。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