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http://www.0523zz.com/)- 视觉智能、AI应用、CDN、行业物联网、智能数字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微信进化逻辑:公众号订阅机制合理吗?

发布时间:2016-02-01 20:40:02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新浪创事记
导读:说这话的是我一位科技自媒体大号的朋友,时间是在半年前。彼时,他的公众号已经狂揽近20万订阅用户,但每天推送的内容中头条文章阅读量仅在1万上下徘徊,也就是说不到10%。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文/顾嘉

1.现状

“最近公众号的流量越来越低了。”

说这话的是我一位科技自媒体大号的朋友,时间是在半年前。彼时,他的公众号已经狂揽近20万订阅用户,但每天推送的内容中头条文章阅读量仅在1万上下徘徊,也就是说不到10%。时隔半年,当我们继续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显得更加懊恼,说现在连半年前的光景都不如了。

我的体会更深。

运营故事书公众号已经快3年了,虽然主攻通信、互联网及智能终端领域,但在最红火的时候,也收获了近两万用户,单篇文章的打开率几乎都在30%以上,最高的时候甚至凭借几千的用户创造出几次10万 的纪录,一时间让我兴奋不已。彼时,一篇10万 的文章大约能转化近2000个订阅用户,对于我等小号来说,实在非常高兴。

然而,好日子貌似已经过去了。从最近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尽管内容、排版以及交互设计已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阅读转化率确实是持续低水平重复,偶有几篇文章取得不错的水平,往往也是在微信群或朋友圈“大肆转发”形成刷屏效应换来的。

很费劲。

从一个普通运营者的角度观察,微信公众号的流量下滑几乎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实。

2.微信崛起

在社交领域,微信一直是当仁不让的“老大”。从诞生到用户数突破一亿用了14个月,从一亿突破两亿用了6个月,而从两亿到三亿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微信不断刷新着业界记录。从2011年诞生,至今已经5岁的微信从最初的“即时通信”类应用发展到今天几乎涵盖移动生活各个方面,可以说已经从一款简单的App进化成为某种现象级产品。

我们简单回溯一下微信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最初微信的崛起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微信产品本身;二是外部有利因素。

从产品而言,微信解决了一个用户关心的痛点问题:传图片。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手机的像素越来越高,然而人们发现想要彼此发送图片依然无比麻烦——要么将手机中的图片导入电脑再发送,要么在手机上使用彩信(要知道当时的应用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前者费时费力,后者则费钱且效果差。如此一来,微信推出的图片分享功能就变得十分应景了,(注意:这时还没有朋友圈,只是点对点传送),更关键的是,这功能是免费的!因此,用一个免费的价格帮用户解决一个痛点问题,本身就为微信后期积累用户口碑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微信语音、摇一摇等更好玩的功能也为用户积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摇一摇,几乎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培育用户习惯的一个经典案例)

从外因而言,微信的运气挺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微信的初始用户有一大部分来自于QQ导流,那时从QQ好友清单中导入微信好友几乎是每个注册用户必选项。前期QQ积累的大量活跃用户在这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软硬件的日趋普及让主打“私密社交”的微信一时间成为“潮流象征”。直到今天,我依然坚持认为微信的强大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几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缺一不可。如果没有QQ积累的原始用户,纵使这款应用再牛也无法在短时间聚集足够海量的用户,如此一来,恐怕很难有后面的故事。想想当年比微信更早的米聊便知结果。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要想成功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打造一款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二是找到一个可以提供足够多用户的“大腿”。某种程度上,后者更重要。

仅仅如此就可以解释微信的崛起吗?显然是不够的。

如果说,很好地解决了用户的痛点且拥有用户基础可以证明微信是优秀而幸运的,那么接下来微信的一系列动作才真正证明他是一款强大而卓越的产品。

简单说起来就是四个字:生态思维。

这话听上去很虚,而且移动互联网动辄谈“生态”已经让这个词快成为“伪概念”代言了。但在微信后续的关键几招中,我是真的看到了张小龙作为一名顶尖的产品经理如何带领微信杀出一片天的。

第一招:手机通讯录用户导入

如果是新注册的微信用户可能会留意到,在你通过手机号注册获得微信号之后,你会在微信界面中发现你手机通讯录中跟你一起使用微信的好友有哪些,方便你们之间建立联系。事实上,这项功能从微信诞生半年后就有了,主打“通讯录”级社交的微信也正是凭借这项功能成功将通讯录上的社交关系快速转化到微信中来。(运营商应当在此处哭晕~好端端的一盘菜硬生生让别人端走)

第二招:支持QQ离线消息及回复

也正是这项功能,让微信“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在线的功能表现得淋漓极致,与QQ不同的是,微信接收离线消息并不会对手机侧的用户造成“打扰”,始终让用户掌握主动权,处于一种相对舒服的状态。在这点上一方面可以看出张小龙对于产品细节的考虑,另一方面也让大量QQ用户对这款“不打扰”的产品好感倍增。直到今天,这项功能仍然在微信中十分常用。

第三招:“查看附近的人”及“摇一摇”功能发布

这恐怕是张小龙在微信上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通过充分挖掘人性的弱点形成的非常鲜明且粘性极高的两项功能。在后来的社交软件中,很多人都在模仿微信,但这两项功能一直未曾被超越。

几招过后到2011年底,定位移动IM的微信用户数突破5000万,主打私密社交概念的微信通过快速迭代逐渐甩开对手,成为2011年移动IM界的大赢家。

第四招:朋友圈

对于一款主打通信的应用来说,如果可以加上“状态分享”功能简直太无敌了对么?“私密社交 分享”的模式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用户活跃度和使用粘性,加之海量的用户规模,微信真正走上了“滚雪球”的正向效应。社交网络的加持让微信的用户“欲罢不能”,想想看现在你每天有多少次摸手机是因为微信。

多说一句:是什么理由还让你对微信念念不忘呢?真的是因为微信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做得太赞吗?还是因为微信解决了你某个隐秘的痛点需求?其实我倒认为,微信吸引你的无非是因为你的朋友们也在用,是你的社交关系让你对微信不断加持。

第五招:公众号

重点谈谈这个。曾几何时,微博占尽风头,网罗了大量移动互联网网民拥趸。尤其是在一些公众危急事件中,微博成为了重要的舆情通道,加之其具备的社交功能,让民意可以更好地被表达。但如果我们回顾微博发展的早期,事实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媒体属性,微博真正变火更多是“明星效应”,国内外一线明星的入驻带来了大量粉丝,明星的一言一行突然变得“触手可及”,对于“追星族”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