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影院经理,我来起底中国电影票房黑幕
影片上映首周,片方花钱在众多影院大量买票包场;影院排片达到 40% 给影院一个点,45%给影院两个点。能规矩点不?不论影片好坏不能在市场上正常走一遭吗? 至于买票房,也是为了获得高排片量和好排片位。 还是前面的例子:A电影和B电影同期上映,那么他们都想争夺周末下午这样的黄金场位。院线把这个片次排给哪个电影,那片方就能占得先机。 于是 B 电影就与影院商量,这几场我都包了,我买所有座位一半的票。对于影院来说,片方自己掏钱包场,可以保证自己的上座率,最终自己的获益更大。对于包场的 B 电影来说,虽然花了钱,但是自己获得前期的高票房和高关注度,在后续的票房竞争中占据先手。 垄断时代的产物:做假场刷票房 不同于好莱坞的反垄断,国内市场上很多电影集团实现了制片、发行和放映的三位一体式垄断。比如思聪老公的万达,比如《捉妖记》的投资方安乐。 《捉妖记》被质疑的地方,主要的是作假场刷票房。 知乎上有网友贴出了一些《捉妖记》刷票房作假场的证据截图,一场电影 10 分钟便放映结束。 安乐公司也曾对此做出过回应,为公平起见一并贴在这里,大家自行判断。 我们在这里不对《捉妖记》是否刷票房下定论,只探讨电影垄断集团刷票房的可行性与成本。 【lucky酱的脑中小剧场】 假设我开了一家电影公司,旗下有制片公司、有发行公司、还有院线。我们投资拍的一部电影,现在想要冲击年度票房第一,但是估摸着还差三亿票房,咋办? 开假场、刷票房呗。反正大多数的钱都是从我的左口袋出,右口袋进。 成本是多少?假设要刷 3 亿元的假票房,那么我只需要付出 3 亿 * 8.3%= 2490 万元的成本。这 8.3%,正是前面所说必须上交给国家的电影发展基金和税。 花了小成本,得了大名声,这是垄断电影集团的选择。 健康的市场可以造就出更多更好的国产电影。监管层面,法律法规要尽快完善。从个人消费者角度而言,拒绝手写票、支持好电影、多转发真相贴等,都是贡献自己一份力的有效手段。 本文首发于知乎专栏笔戈科技。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luckystar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7535/1.html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