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腾讯:大数据与AI时代的危与机
最近一则消息引发了零售业的广泛关注,星巴克在2016年11月和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声势很大,但一年多来一直停留在接入微信支付以及在小程序里发送礼品卡这些表皮上,今年8月,随着双方排他协议即将到期,星巴克牵手阿里进行有相当深度的全面合作,最重要的是它居然同意把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中国区的全部会员与阿里打通,令人大吃一惊。星巴克为什么作出这种改变,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星巴克并没有股权投资的关系,这样一种合作模式,给数据获取提供了新的思路,别人之所以愿意与你交换自己手上非常值钱的数据,是因为你手里拥有的数据也很值钱,交换之后,双方拥有的数据都增加了,也都增值了。 你手头拥有的有价值的数据越多,就越多人愿意与你交换,即使不是控股甚至完全没有股权关系。 在流量2.0时代,未来社交产品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妨预测一下,我认为,未来的社交产品一定能够显著提升社交的效率。 举个例子,今天有十个人加我微信,如果我想从中找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需要和十位朋友通过微信经常聊天,可能还要线下饭局聚会,太累了,而且效率还非常低,微信其实拥有我们各种喜好的数据,如果它有好的算法进行分析,就能给出我和某一位朋友的匹配度,如果比较高,我们就多联系,或者在我的同意下,我愿意把我的兴趣与朋友共享,比如我很喜欢潜水摄影跑马,微信用算法分析一下全部好友的大数据,发现我的好友中有几个也有同样强烈的爱好,匹配一下,那么我交友的效率就会有质的飞跃。 用算法可以提升熟人社交的效率,那么再推广一下,如果我们想认识志同道合的陌生朋友,又何曾不可以借助数据与算法的力量?陌陌上可以认识陌生朋友,但契合点是荷尔蒙,这还很不够,不够是由于它拥有的数据的维度不够。 微信未来进化是最有条件的,因为它拥有的个人数据最多,但它必须提升算法。 我预测未来社交工具的这些进化,未必一定要在微信这个工具里体现(以我对张小龙的认知,他一定不愿意在微信里做这种尝试,因为这可能会违背他坚持的“去中心化”的理念),试想一下,如果腾讯新推出一个新的社交工具,可以用微信号登陆,使用的人需要愿意授权它利用在微信里积累的个人兴趣的数据,用来进行熟人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交友,这样的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社交工具,如果精准的话,我觉得应该会有很强的需求。 此外,字节跳动公司所拥有的个人数据也越来越多,它越来越知道你喜欢什么,而且算法还很领先,它想切入社交可谓路人皆知,未来它一定会推出自己的社交产品,如果微信团队不思进取,未来就一切皆有可能。 二、获取更多数据 更多数据不仅包括更多的数量,还包括更多的维度。如何获取,有两种方法,一是内部产生,通过不断开拓新的业务,二是外部输入,通过资本投资。很遗憾腾讯这两种方法都使用得不够好,令人很不安。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和它3Q大战后腾讯所执行的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先回顾一下腾讯的发展史,腾讯是KK所预言的失控性进化的典范,阿里也是,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失控与投资》有过比较详细的比较,阿里进化更多属于自上而下的“失控”,领导人规划进化的路径、方向和策略,率领公司员工奋勇开拓,员工最重要的任务是“相信”,而腾讯进化则更多属于自下而上的“失控”,大部分创新并不是领导规划出来的,而是由各个部门自己尝试探索出来的,腾讯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产品如微信、QQ空间、QQ秀、《王者荣耀》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横空出世的。 在3Q大战之前,腾讯非常鼓励各部门进行天马行空的各种尝试,当时腾讯全面出击,所涉及的业务几乎遍及当时互联网的所有业务,有的是源于原创,更多的是源于“抄袭”,那时腾讯产品的竞争力非常强大,大部分都能做到业内数一数二。 腾讯今天为什么能够拥有维度众多、数量极大的各种数据,其实那些数据源很大一部分都是那个时候通过自下而上的各种业务开拓而诞生的。 3Q大战后,腾讯领导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变化非常大,主要内容是:公司使命就是“连接一切”,公司业务聚焦于 “两个半”业务(两个是指社交和内容,半个原来是指金融,后来改为互联网+),其他业务交给合作伙伴来做(马化腾形容是把“半条命”交给了合作伙伴)。 腾讯的这个战略实施后,市场上所有的竞争者都如释重负。 腾讯过了几年原来竞争对手交口称赞的舒服日子。到了今天,细细复盘审视,这个战略已经给腾讯的竞争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先把这个战略问题作详细分析,然后再谈这个战略是如何极大地影响了新的大数据的获取,因为两者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的。 这个战略的主要问题包括: 1、腾讯进化严重依赖自下而上的创新,3Q大战之前是如此,3Q大战之后腾讯就脱胎换骨了么?没有,仍然如此,而且这正是腾讯失控性持续进化最重要的源泉。 客观地说,腾讯领导层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一直就很一般,有一段视频,2010年有一个高峰论坛,主持人请马云和小马哥谈谈对云的看法,马云说“我们自己公司对云计算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我们觉得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矿产”,小马哥说:“这的确是有想象空间的。可能你过几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达那时确实有可能,但现在确实还是过早了。” 还有一个例子,公司领导当年决定把业务聚焦于内容,但是居然把微视这么重要的视频内容应用给停了(不再更新),这绝对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回顾这两段历史,不是为了黑小马哥,而是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板。 今天腾讯领导仍然鼓励各部门积极创新,但是,把范围缩窄到如此具体的范围,创新就很艰难了,这几年腾讯发布的非游戏的新应用比之前少了很多,而且除了全民K歌勉强还算不错之外,几乎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而且,更糟糕的是,即使新应用在“两个半”范围内,仍然有可能属于违规,举个例子,去年有一个团队新出了一款新闻应用“立知”,第二天有一家公司跳出来说这款产品和它之前推出的一款应用“即刻”相似(实际上这款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算成功,用户并不多),仅仅这个原因,小马哥亲自叫停了“立知”这款产品。 按小马哥这个逻辑,只有原创,腾讯才能推出新应用?连模仿都不行了?这不是自废武功吗?在这样的一种思想指导下,员工怎么会有积极性进行各种创新尝试呢?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