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两年内打造一家估值218亿的公司?
2014年是我特别煎熬和感动的一年。说一下几个核心高管的入职时间:金航2014年4月,强炜2014年5月,刘建宏2014年8月,李大龙2014年10月,于航2014年11月。从5、6月到11月恰恰是贾跃亭不在国内的时候,乐视体育最艰难的时候。 比如我和建宏沟通的是6月份,我们基本达成一致后,建宏和贾跃亭通过电话确认。无论怎样,对于建宏来说,一定是我们对于整个体育产业的梦想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以建宏的位置,并不在于现在多少钱,或者怎样去挖他。大龙和于航也是一样。大龙之前是一个创业公司董事长和CEO,刚拿了天使轮,来这儿后把股份都转让了,负责整个智能硬件。于航更艰难,要入职的时候,恰逢关于贾跃亭的各种负面消息出现在各大封面上。从我本人来讲,对贾跃亭的各种传闻没有在意过。2014年,即使在风波最大的时候,整个乐视高管都非常稳定,没有一个离开。现在回想那个时候会觉得很难,但身处之中时也没觉得什么。就是出现了几篇新闻,乐视从来都是在争议、质疑中长大的,多一篇少一篇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我们打造的商业模式能让这个行业真正懂的人,看得懂未来发展方向的人认可。如果方向不认可,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法走到一块。 在大公司里“创业”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站在乐视的大肩膀上。乐视体量非常大,业务体系也非常复杂,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一万多人。但整个乐视的创业氛围和创业状态一直非常浓厚。 2011年,我加入乐视的时候,跟老贾有过一些探讨,当时他已经给我描述了未来的乐视会是什么样。虽然远没有今天这样大的盘子和梦想,但已基本看到未来乐视生态的基础模型,就是平台、内容、终端、应用。那个模型是非常打动我,不夸张的说,那个时候就信。 当我们谈论乐视生态这个模式的时候,想的是乐视网很多频道背后站的都是巨大的产业,比如说电影、音乐和其他产品,那个时候我们也在想哪个产业可以通过乐视生态的模式形成一个新生态,能够做跨产业的重构和垂直整合, 体育是不是一个方向? 2013年时乐视生态已有一定规模,但2014年初乐视决定做乐视体育这个事情时,确实是在赌明天。过去中国没有所谓的体育产业,而是体育事业,这个产业链里不同的环节是断裂的。当它没有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互联网的特征是加速很多价值和价值之间的连接,加速用户和用户之间的连接。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对体育产业的未来做了判断。 早期,乐视体育也借鉴了大的乐视商业模式的雏形,这也是乐视体育快速成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内容作为初始入口,一定是有高价值,能最快速积聚基础用户量。但体育内容平台作为一个生意,在中国短期内不成立。因为视频网站、媒体服务的基础商业模式非常简单,买内容,做流量,卖广告。广告的天花板很容易就能到,而版权的成本在快速上涨,除非你在这个市场份额变得非常大,赢家通吃,否则是火海式的战场。这也是乐视体育在思考商业模式时非常重要的着眼点。 我们非常渴望能把乐视体育从一家过去视频网站里的2B的商业模式,转型为一家2C的互联网公司,这是我们的核心考量。这才有了之后所谓乐视体育生态链的构想和架构。从生态角度说,独立的视频网站已经不存在了,优酷归阿里了,爱奇艺在百度,还有腾讯,都是背靠非常大的体系,因为靠独立的成长有很大的障碍。唯独乐视是最独立的一个体系。乐视独立往前走,也是依托在大的生态体系作为支撑。 逻辑上说,其他公司也可以走乐视体育(分拆)的路,但逻辑只是逻辑,我不认为目前产业里有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拆出去能有乐视体育这样的发展速度。因为公司的基因、基本结构和商业模式,已经注定了很多事情没法做。创业公司不是逻辑成立就可以的,而是要做出来。新浪、腾讯和乐视最大的差别就是贾跃亭。 贾跃亭干了两件事儿是一般中国民营企业家里没人能做的。第一、在大的乐视控股生态体系里,他拿出50%的股份给所有的员工。第二,乐视体育或者是其他独立的创业,他拿出30%的股权给团队。这个池子也是大部分体制内创业从来没有过的,基本上能有15%就不错了。 乐视在推合伙人机制,乐视体育也是一个大合伙人企业,大家在把公司扛在肩上一起往前走,这才是一个创业团队必须具备的气质。 估值215亿没有吹泡泡? 有点夸张地说,乐视体育不单是互联网体育,也可能是互联网公司里B轮阶段最大最快的了,这确实是我们荣幸的地方。我们这一轮融资的实际数字是83亿,投后估值是218亿,但之前为了凑整数,我们对外宣布的是80亿融资(估值215亿)。能够获得这样的估值,其实有几个过程: 第一,我们认为因为体育是一个超级大的产业,非常需要一家领军企业把这个产业做大,这是我们感谢时代的地方。 第二,我们商业模式逻辑性非常强,在布局不同产业的过程里,都是强相关的逻辑。过去一年多,我们在产业上的壁垒已经非常高,其他人再进来门槛很难跨越。基于互联网内容平台,我们往上游进入了赛事、场馆、球队、人这4个核心IP,内容上拿下了中国最顶级的资源,1.6万场赛事几乎覆盖了所有你能想象到的项目,而且版权周期都是3-5年,这是很强大的竞争壁垒,未来我们只需把和用户链接的最后一公里快速建立起来,这个产业链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体育产业资源的稀缺性远远大于电影和其他产业,除了一没有二,这也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现在有如此高地位的原因。 第三,我们团队已经证明了我们把这个事儿干成的过程。2014年乐视体育开始A轮融资,那个时候贾总不在国内,都是我。A轮投资人可以看到的只有乐视网体育频道,我构建的赛事加内容加智能化加互联网用户体验这四块里的其他三块都是零。当我们完成B轮时,不但实现了A轮的所有承诺,甚至超出了A轮所有承诺的规模。过去一年多里,我们的团队真是玩命的状态,把从0到1这步完成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证明。如果我们做不成那一步,也没有第二步。 现在回头看,2014年最大的印象是融资节奏往后走了一下。那时,我跟很多机构把商业模式和未来的想法说了,他们很认可,觉得这个事儿一定是这么干的,但最后都会回到(贾总不在国内)这个事儿上,说要不等等。因为融资的事情没有落定,我自己很焦虑,整整瘦了20斤。 现在体重回来了一点,但是做B轮,又瘦了几斤,每次融资都会瘦几斤。融资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公司商业模式的进程。投资人不断对你的模式提出挑战,也会给你很多建议。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