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http://www.0523zz.com/)- 视觉智能、AI应用、CDN、行业物联网、智能数字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建站资源 > 经验 > 正文

揭秘:Slack 是如何一步步地变成史上增长最逆天的企业级应用的?

发布时间:2016-03-15 08:06:18 所属栏目:经验 来源:创见网
导读:Slack 的增长有多逆天,下文会有一个动态数据图来说明一切。本文彻底地剖析了 Slack 这款企业级应用是如何一步步完成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任务的,这其中覆盖了从开发、

Slack 成功的第一个关键点出现在它简单、易于上手的新手教学环节 。Dan Frommer 解释道:「很多同业竞争者,他们在推出群组通讯和协作类的产品时,这些软件要么过于复杂,要么设计非常简陋,而 Slack 在此做了非常好的平衡,它的交互界面清晰简单,围绕着通讯频道来展开,往往是某个话题,又或者是某支团队。除了频道之外就是一对一私信的功能。这两点做的尤其出色。聊天可以实时发生,也可以隔一段时间等对方上线之后进行回复。

Slack 的注册机制同样也非常清爽,一名新用户只需要将自己的电子邮件填写进去,然后他就会得到一个链接,这个链接带他前往一个简单的注册表单。之后,Slack 就会怂恿用户添加团队成员,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同时它还极力争取做到跟其他应用的内部整合。在 Slack 上面创建了将近 22 个团队,超过 3 万个团队在后续积极使用着 Slack,每个活跃的团队中平均有 8 到 9 名成员,这也意味着每天日活跃用户数量接近 25 万人。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 25 万人跟 Slack 之间产生了如此强的粘性?哪些指标能够反映出来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度?

Slack 的「魔法数字」 

Slack Slack模式 Slack团队

First Round 这家媒体曾经爆料:每家公司在衡量「使用度」和「留存率」上面都采用各种各样业界通行的指标,这个指标能够揭示出产品最核心的真相:究竟是谁在真正投入地使用你的产品,以及你该如何让他们持续留在这里的方式。就比如说 Twitter,它的「魔法数字」是 30,也就是一个关注了 30 个人的 Twitter 用户基本上不会退出 Twitter 了,他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 Twitter 的用户;对于 Facebook 来说,这个「魔法数字」是 10,也就是如果在一个星期里,这个用户添加了 10 名朋友,那么他就基本上注定了是 Facebook 的活跃用户。而这个「魔法数字」对于 Slack 而言也有这非同一般的意义:Butterfield 解释道:

「你需要彻底搞清楚对于你的产品而言,『留存率』意味着什么,『活跃度』又意味着什么。因为每个产品的特质不一样,用户人群不一样,这个指标可大可小。Slack 的魔法数字是 2000,也就是说如果一名用户发送了 2000 条信息,那么他很有可能会一直使用这款产品,最终为享受到的服务付费。 这是 Slack 团队长期观察之后得到的结果,如果一个团队的人数是 50 人左右,那么意味着用户持续使用 Slack10 个小时;而如果这个团队人数是 10 人,那么意味着他必须在 Slack 上待足一个星期才能成为忠实用户。很有趣的一点是,只要人们发送信息超过了 2000 条,93% 的人都会持续使用 Slack 直到现在。」

而一旦这个数字被找出来了,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诱导用户,让他能够满足这个条件,跨过这个门槛。

诱导成瘾机制

Nir Eyal 和 Clara Byrne 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 Slack 的粘性如此之强:这款 App 有一套潜移默化让用户形成习惯的机制。这套体系由四个环节组成, 分别是「触发器」、「行动」、「回报」和「投资「。走完这四个环节再循环往复,于是习惯就形成了。

Slack 并不是彻底地颠覆人们平日的行为习惯,从无到有地去创造新的习惯,而是通过将自己的工作和行为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用新的习惯去取代旧的习惯。Slack 依靠「触发器」来开启循环的第一个环节,这是「促使你行动」的第一个信号 :Slack 每次在应用推送通知的时候,都确保每一条信息让用户不得不打开,里面有非常重要的内容,用户生怕就此错过,这样一来,促使用户行动的目的就达到了,用户打开应用的概率大大提升。

「行动」出现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回报」了,对于用户来说,「回报」就是点点滴滴的新信息,以及来自同事的点赞认可,这些内容虽然看似不起眼,但是潜移默化中却给了用户极大的满足感,从而让习惯的形成再往前推了一把。「回报」之后是「投资」,这里的「投资」包括了发送邀请链接拉其他人进来,发送私信,将其他应用整合到 Slack 上,最终为这个服务付费。

Slack 的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使用的产品几乎一样,只有两个地方有所限制,其一是可搜索的信息数量,其二是外部工具可供连接的数量。如果这个用户没有「上瘾」的话,这两个限制几乎察觉不到,而一旦他们上瘾了,他们会很快感觉到自己是应该掏腰包享受最完整的 Slack 服务了。

并购

在 2014 年 9 月,Slack 收购了文件编辑及协作应用 Spaces,价格和收购条款均没有透露。在这次收购中,Butterfield 表示 Spaces 的功能将整合到现有的 Slack 框架中。Slack 的官方博客也进一步阐述了这次并购的意义:

「Slack 的愿景是让人们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愉悦,更加富有生产力。Spaces 在这方面的追求与我们高度吻合,在花了一段时间调研之后,我们终于达成了共识,双方携手让我们的愿景更早的实现。我们很快就要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并不会说服用户从 Google Docs 上撤出来,转投向 Slack,其实这两者根本不是竞争性的关系,而是互补性的关系。如果你是在单纯的写一篇文章,又或者是学期论文,也许 Spaces 没有办法替代你目前使用的软件,但是如果你是在从多个渠道收集一个故事的灵感,又或者需要各种文件的支撑以及索引,更倾向于去整合信息,那么 Spaces 是你的不二之选。」

2015 年的 1 月,Slack 公司进行了第二次并购,这次的对象是屏幕分享工具 Screenhero,这个团队一共才 6 个人,以现金与股票来进行并购。Screenhero 是一家从 Y Combinator 里走出来的初创公司,成立于 2013 年,在 Slack 收购之前融资 260 万美金。

TechCrunch 的 Ingrid Lunden 解释道:

「目前办公化应用中,Screehero 很明显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设计上的简洁,功能上的强大,没有任何卡顿和延迟,数千里之外的某个人可以很方面地控制你的屏幕,其语音服务质量甚至让你产生了错觉,觉得你的电脑里面藏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小人儿。」

并购后起初,Screenhero 是独立运营,不过当它的功能逐渐全部整合到 Slack 中的时候,这款 App 将关闭掉。

在 2014 年的时候,Slack 就曾经表示过想要收购 Screenhero,可是 CEO 及联合创始人 Jahanzeb Sherwani 拒绝掉了,但随着之后 Screenhero 的用户基础不断提升,被 Slack 收购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值得考虑的可能。

Sherwani 说道:「我们其实一开始真的没想卖给谁,但是我们现在都在用 Slack,它真的太棒了,而它跟 Screenhero 是如此的吻合,让我不得不同意了这次并购。」

Slack 的隐忧及出路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