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话题讨论类】小活动做得有聊、有量、有意义?
话题讨论类小活动是我们在做新媒体运营、社群运营等过程中,为了促活、加强和粉丝用户之间的互动常用的方法。这类看似简单,想一个话题,写几句文案,基本OK了~ 但如何让更多人愿意参与话题讨论,并乐于分享? 我们所面对的用户通常都是沉默的大多数,如从业者言,想让100人参与,恐怕首先要让三万人看到。即使你的app日活几十万,微信推文篇篇过万,但你发起一个话题,也可能遭遇回应寥寥的尴尬。相反,你发起了一个高热度的讨论,常常很快就10W+,比呕心沥血写一篇干货文章容易得多。(插播一句,话题讨论类小活动主要还是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增加品牌曝光,间接实现增粉,高质量的干货类文章带来了直接增粉效果更好,所在不建议以增粉数作为话题活动的效果评估的最终标准。)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话题选择、奖励设置、引导参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 话题选择 什么样的话题才“有聊”?当我们在选择话题的时候,应该从几个维度考虑: 1. 话题性。无论是热点,还是有趣的、有争议性的、鸡汤类的等等,话题一定要能从某个点激发用户说点什么的欲望。 2.用户特质。由于用户的年龄、教育经历、兴趣喜好、职业收入等等的不同,在某一部分人群中能引起激烈讨论的话题可能另一个人群里石沉大海,我们平时可以多参考分析别人发起的话题,但不能完全照抄。 3.核心价值。曾有人总结说高级运营和普通运营的差别在于,高级运营在从事所有的运营行为的过程中都不忘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拿鸟哥笔记举例,我们的核心价值在于分享移动互联网干货,在于帮助大家提升app推广运营技能,在我们发起话题讨论时,我们不会发起《奇葩说》里的那些社会化议题,虽然我们明知那些话题能引起讨论,也值得讨论,而且配合节目的播出还能起到借势营销的效果,但是我们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们判断这不是我们的平台该做的,即使跟风做了,蹭到的热度也是转瞬即逝的,对品牌来说也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我们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思维钉死在核心价值这根柱子上,而是要学会变通。 举个例子,如果鸟哥笔记发起“女性停车位到底是不是歧视?”或者“单身是贵族还是狗?”这样的话题讨论,是不是显得很奇怪?但是对于奇葩说就很正常,但如果我我们结合这两个话题稍微做点联想和转化,把话题变成“运营狗——到底是不是歧视?”是不是就很适合我们了呢? 奖励设置很简单,就是给参与的用户,或者是选出的部分用户一点好处、礼品、福利什么的,不展开讲了,大家结合下面的案例参考。 引导参与就是在你抛出一个话题后不能放任不管了,坐等着用户来参与,而且应该像找种子用户那样,主动去**来参与,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也可能是微信群qq群里和你熟悉的用户,你也可以自己先抛砖引玉,总之要积极一点,前十个话题参与者是很重要的,有了前十个才能一百,从而更多。同时把读者的评论进行精选整理,呈现在下一期的话题中,也是对用户参与的一种鼓励。 分享四个不同类型的案例 l 有道词典微信公众号—“有道今日话题”(没有评论功能) l 拇指部落微信公众号—“话题连连看”、“你说说看H5”(有评论功能) l 神奇百货APP—“hearts心事”、“爆炸说”、“趣talk” l 好奇心日报APP—好奇心研究所 有道词典微信公众号—“有道今日话题” 上线时间:周一至周五每日一期 很多新媒体运营可能因为自己运营的微信号没有评论功能就放弃了做话题活动,但是有道词典的小编为大家做了示范,不怕麻烦,办法总比困难多。以4月19日的一期为例,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首先是引入话题,酝酿氛围,把读者带入情境,适可而止,抛出话题。 因为他们的读者已经比较熟悉这个栏目,所以没有过多的介绍。读者参与评论的方式是在微信公众号内回复【留言:+评论】,编辑会挑选整理当日读者的评论在下一期的“有道今日话题”的文章后半部分呈现。如果你准备在自己的平台新开一个话题讨论栏目,一定要把读者如何参与进来,他们的评论会被如何呈现等等介绍清楚。 从阅读量看,他们近几期都维持在三千至五千,话题选择上有时和产品联系比较紧密,有时没什么相关性,大家取长补短吧。 拇指部落微信公众号—“话题连连看”、“你说说看H5” 他们的两个话题栏目 “话题连连看”是追热点,一到两周一期,“你说说看H5”是与所在行业紧密结合的,每周一期。 话题连连看系列每期会设置奖品,鼓励用户参与。
神奇百货APP—“hearts心事”、“爆炸说”、“趣talk” [hearts心事]上线时间:每周五晚七点 [爆炸说]上线时间:每周二晚七点 [趣talk]上线时间:每周六晚七点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