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http://www.0523zz.com/)- 视觉智能、AI应用、CDN、行业物联网、智能数字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推广 > 正文

你的产品会获得流量红利,还是死于流量泡沫?

发布时间:2016-03-11 05:16:18 所属栏目:推广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导读: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泡沫究竟有多严重?会不会重演当年泡沫崩裂的悲剧?从社区到社交到社群到内容……这些模式忽然爆火又迅速冷却‘背后的本质逻辑是什么?

如果一个公司能够稳定地获取流量,只不过这流量少得惊人,没办法爆发式增长,那么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慢公司。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许在于timing未到或者已经错过,或许在于有更强大的玩家压着你,或许在于市场空间本来就不大。问题在于,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一家慢公司很难论证他的未来潜力,因为谁都难保不会半路杀出程咬金。所以如果百度贴吧没有搜索去带是很难做起来的,豆瓣积累了那么多年的海量数据、结果在移动端屡屡找不到感觉,而大众点评积累了那么多年的点评UGC,居然被美团在几年内弯道超车,提前一步完成点评的梦想,成为“用户和线下商家服务的关键连接点”。

3、规模

流量只有建立在规模基础上才有价值,规模越大红利越大。这一点几乎是今天的行业共识了,在此不作赘述。

4、精准

仅仅有规模还不够,还必须精准,特别在这个社会阶层越来越细化裂化、传统的主流逐步被各种亚文化瓦解、消费逐步升级个性化的时代。因为说到底流量是要变现赚钱的,要赚钱就必须准确地捕捉不同类型的用户,抓到他们的需求,提供日常免费的网络消费品(内容、社交、工具……),并通过关键的转化点变现,“精准”就是串起这一切的一根线。

今天的很多垂直产品,特别是以高端消费为核心的垂直产品,打的都是这张牌,他只要高消费人群的流量,甚至是那些挤破脑袋想“被中产被轻奢”人群的流量,而对更广泛的屌丝群体毫无兴趣,因为后者的流量再多也带不来半毛钱的生意。

而知乎这样的内容平台在各个专业领域都逐步树立起专业逼格的形象,在上面以提问的形式、普及知识或收集建议的名义,就能很轻松地在细分领域产生商业价值,有哪些有个性、好玩且不贵的零食?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吃起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而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贴吧、微信订阅号这样的产品都能够带来更精准的流量匹配,把人们的兴趣需要(长尾的)和对应的媒介连接在一起。

5、稳定

流量光来了不行,还得把它稳住,粘在你的平台上才有价值、才有机会赚钱呀。而很多靠一时噱头去勾起用户好奇的APP,短期内是吸引了海量的用户,但是并没有卵用啊,用户尝了鲜就跑了,结果“大进大出”毫无意义。这就是我们曾经看过的,从魔漫相机到你画我猜,从围住神经猫到测试年龄,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抖机灵的运营活动,都是通过蝇头小利、社交货币或者新奇花样吸引海量用户,但是这些运营手段本身并没有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甚至和产品本身要做的事情八竿子打不着,结果吸引来的用户根本不是想要的,也就根本别指望留得住。

6、高频

也许不像微信那样一天5小时都在上面,但至少要有一定的频率吧,没有频率就是没有场景和习惯,就更不会有稳定的流量,更可怕的是会被用户逐步遗忘,一旦有更高频的产品能连带实现你的价值,那么被删除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春节期间的支付宝和微信大战,背后的本质就是支付宝要逐步拓宽使用场景、增加被用户使用的频率。连人家巨头都为这个而倾尽全力、绞尽脑汁、惶惶不可终日,创业公司要是不注意这一点简直可以死了。

以上六点不能基本满足,项目就没有“流量红利”可言,顶多只能是短时间内抖机灵刷出的“流量泡沫”。没有流量红利就只能源源不断砸钱进去开路,这是泡沫最可怕的地方:看似流量红利前景无限,实则融资黑洞不能自拔,你已经入坑了!

二、判断泡沫与否的标准

如何获得这样的流量红利呢?一个创业公司如何判断自己“泡否”呢(泡沫与否)?有三道生死关。

1、趋势是否真实?

“入口论”、“风口论”言犹在耳,能在短时间内低成本的获得规模流量,这就一定是因为抓住了某种趋势。阿里巴巴的爆发,本身是因为电子商务这一巨大趋势的势不可挡;手机端众多APP的爆发,其实是因为人们从PC向移动端迁移的移动互联网红利。所以千方百计地理解风口、摸透风口的规律、使自己产品的迭代路径能与风口相关,至关重要。所谓风口,不是投资人看好出来的,而是创业者自己埋头俯身于市场间、探索实践出来的。线索如下:

A、风口对应的是普适的、现实的需求,未被满足、严重制约或者急需升级,正因为需求尚未有效满足和开发,对应的市场也是一片蓝海。

B、社会环境的变化(技术、商业、政治……),解决了制约风口出现的关键问题,提供了硬件基础。

C、人们消费习惯和观念的逐步改变,为风口的加速到来扫清了障碍,提供了软件建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微信的主轴对应的是“与人联系”这一普适需求,过去这一需求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总是不太爽,但是智能机的突进、3G网络的普及和流量资费的下降等条件先后完成后,微信这样能够随时随地以丰富手段与人联系的产品就会爆发。再比如,滴滴对应的是打车难、服务差这样的普遍问题,而当手机支付迅猛发展、移动定位技术迅速提升,他就逐渐迎来了风口。

然而现实中,人们对风口理论时常是贸然套用的,这就是把问题看得大而化之、过于笼统。比如看到滴滴打车爆发了,就想着其他领域也用滴滴、uber的形式怎么样,于是出现了020的一拥而上,却忽略了适用领域的需求情况、社会环境和用户心理建设周期。比如看到美国的短视频火了,中国就冒出一堆短视频的信徒,而从不考虑中国人的UGC创意和审美能力都差得可以。

甚至于对风口理论采取简单的排除法,比如2C市场火了,那么下面该火的就是2B(倒不是2B不会火,而是说这个推导逻辑不对),线上需求满足了,下面该火的肯定是线下,衣食住行满足了,下面该火的肯定是玩和学……拜托,哪有那么简单!

明明不是趋势,却被当做趋势,拼命忽悠投资人往里头砸钱,这不是泡沫是什么?

2、有没有找到低成本扩张的切点?

创业者常说,心要比天还要高,切入点要比针尖还要细,这里的切点就是你攻入某个市场、获得巨大流量的杠杆。切点不仅仅是产品的逻辑和功能点,也应该包括早期运营推广的路径(增长黑客),甚至包括公司管理的各项策略,所以切点永远是系统的、是一整套精益增长的战略,是创业者口中津津乐道的“玩法”,它应该符合这些特点:

A、适用人群广泛,目标用户易于获取。

B、针对的需求足够迫切,较为疼痛,诱惑力强,一击见效。

C、解决方案对需求的满足程度高,不仅达到了预期,还提供了超出竞争对手10倍的效率和体验。

D、产品针对的场景频次较高,用户时常会想起。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