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http://www.0523zz.com/)- 视觉智能、AI应用、CDN、行业物联网、智能数字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交互 > 正文

物联网:应用引领 改革发展

发布时间:2021-08-28 10:49:31 所属栏目:交互 来源:互联网
导读:工业和信息化部于高交会期间主办的2011中国物联网发展论坛日前在深圳闭幕,相关部委领导、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200多人参加了论坛。与会代表就物联网国际标准体系建设、物联网时代产业创新趋势、物联网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本报特刊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高交会期间主办的“2011中国物联网发展论坛”日前在深圳闭幕,相关部委领导、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200多人参加了论坛。与会代表就物联网国际标准体系建设、物联网时代产业创新趋势、物联网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本报特刊登部分嘉宾演讲摘要,以飨读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从M2M切入突破
 
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但物联网往往是行业性的或区域性的。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
 
物联网与互联网相互关联。通常互联网最适合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网络承载应用,此时物联网相当于互联网上面向特定任务来组织的专用网络(VPN)。
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但物联网往往是行业性的或区域性的。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
传感网使用传感器作为感知元件,应用上可以无需基础网络。物联网使用传感器、RFID、GPS、CCD相机、红外扫描器、二维码等作为感知元件,需要通过基础网络实现物物和人与物互联。联网的物体是可寻址、可通信和可控制的。泛在网将物体看成是可寻址、可语义化、可调用的资源。泛在网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按需的的信息获取、传递、储存、认知、分析、使用等服务,强调人机自然交互、异构网络融合和智能应用。
未来网络的特征都与感知相关。我们要了解与物联网相关的四个概念:IOT,一种通过现有和演进的ICT支持获取数据、进行通信的设施和技术,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互连物理与逻辑物件,用以充实人们的生活,利于信息集合和知识生产;MOC,面向机器的通信是用于支持IOT的一组NGN能力和服务。M2M,机器到机器的通信是在机器之间无需(或仅是有限)人为交互或干预的通信,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MTC,机器类通信,是一种无需人工交互的一个或多个实体的数据通信形式。
目前来看,M2M标准化比较快一点,有多种M2M设备,比如说有带监控功能的电表,还有本地的M2M网络,M2M的设备会把服务能力嵌入进去,然后通过一个接口,通过核心网关连接很多终端,可以发展很多功能。目前优先考虑M2M的5方面应用:智能电表、电子保健、城市自动化、消费者应用和汽车自动化。目前中国移动在网的M2M终端已逾400万,年增60%%。
M2M的主要技术和标准化:需求分析与功能业务实体及数据模型;M2M位置管理、时间同步、识别、认证和记账/计费等各种业务实体,每一种业务实体要求专用的通信接口。根据不同的M2M应用情况,业务实体可能在M2M设备内,也可能在M2M应用/服务系统内,或同时在两者内。在有关业务实体中需要公共数据模型支持在它们之间透明共享M2M应用/服务数据。
M2M设备的接入认证与授权应当被通信网络和M2M服务提供者所控,其通信流量和数据的使用可能需要被监视并按一定策略(例如数据类型、实时性、隐私性)来记账和计费。M2M数据可能要求加密、完整性校核、认证和不可抵赖。
M2M维护与管理,需要在远端监视M2M设备与系统,需要考虑M2M设备与系统的自愈及动态路由重安排以保证可靠工作。互操作性和一致性测试,对每一种接口标准实施全球互操作性和一致性测试,这需要ICT行业与垂直行业之间合作。
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及民生服务催生了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或未来网络都以物联网作为其重要特征或目标之一;互联网的演进特别是宽带化、移动性和泛在化能力的提升支撑了物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和下一代Web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相互促进。
M2M是从通信网的观点来规范物联网,M2M的标准化工作是物联网发展与规模化推广应用的关键。目前M2M的标准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是体现物联网效益的关键,也是物联网的薄弱环节;物联网产品的标准化和技术方案的优化与现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重视产学研用结合,强化对物联网技术的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培养领军人才
 
物联网时代需要掌握特定行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物联网产业人才既要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又要精通具体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随着中国“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的过渡,发展物联网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将对各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旺盛,缺口很大。
物联网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掌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联网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特定行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创新实践能力,总之,物联网产业人才既要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又要精通具体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上海交通大学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理念是,让每个学生了解和接近物联网,为此我们开设9门物联网相关的全校通选课程,开设了36门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了物联网工程硕士专业,构建了纵横交叉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互联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既要培养物联网产业通用人才,又要培养物联网产业专业人才。
建设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物联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上海交通大学不断开展物联网系统技术的探索与应用开发。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是教育部与微软共建的重点实验室,日前与上海交大医学院联合设立了医学信息远程监护中心,该远程心电诊断系统的中心诊断系统和平台具有在线诊断、诊断信息反馈、医疗信息管理与数据挖掘、信息安全保护等功能。
物联网技术大量应用在智能输变电设备的监测与状态评估领域。在输电线路、变电站方面,设备状态信息获取需要大量的分布式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支撑。我们开发了大量自带电源及通信功能的传感器,采集的设备信息通过ZIGBEE、GPRS/GSM/CDMA等无线通信技术组成无线传感网,后台接收信息后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输电线路、变电站智能监测与状态的评估,保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
物联网有三堵墙要打破。第一堵墙是封闭系统之墙,即各个系统封闭,各自独立,相互难以兼容,系统接口不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首要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开放的、各行各业都可参与的智慧城市平台。第二堵墙是智慧城市中服务与服务之墙,即服务之间彼此独立,无法融合,用户信息无共享、无聚合优势。解决方案是将服务内容融合,使用户信息可以共享。第三堵墙是普适计算与智慧城市之墙,即难以轻易地将过去积累的深厚技术移植到智慧城市当中,哪怕你有相当强的技术能力,但要真正应用到城市管理当中,也会遇到相当多的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制定统一的智慧城市系统级的标准包,允许第三方部署服务。
下一步,我们要建设可持续的、以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科教园区,利用物联网技术,挑战超大城市发展等全球难题,深化国际化办学,汇聚全球智慧解决中国问题,
超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其超大的规模与高度的复杂性。我们准备与新加坡合作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我们还准备深化合作办学,集中各国的智慧。为此,我们计划建一个国际科教园区,成立城市综合系统研究中心。
新加坡提出了超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并向我国输出的话,那么由此产生的经济拉动力是非常大的。所有的建设公司、咨询公司、物流公司、信息设备提供公司都有可能随时接纳这种新模式并跟进。
我国发展到现在也是这么做的。我国的工业园区就是借鉴外国的发展模式。新加坡跟国际研究机构合作,拿上海作超大型城市的试验,即Sigapore-shang-hai的模式。这样一个超大型的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规模化协同化发展
 
我国物联网仍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国家的电力、交通、物流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将成为重点应用领域。
物联网是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提升的新阶段,2011年,智能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在国家战略和政府带动下催生信息化建设新的高潮,信息化规模几何级增长。有记者问我,能否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物联网,我回答:物联网就是未来世界的“神经网络”。
目前全球物联网仍处于概念论证与试验阶段,处于攻克关键技术、制定标准规范与研发应用的初级阶段。全球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10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普及;M2M仍是目前重点发展领域和物联网的主要表现形式。RFID成为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自2010年以来,全球RFID市场一直持续升温,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多亿美元;各组织纷纷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以应用带动市场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预计真正实现万亿元级的时间节点在“十三五”后期,物联网万亿元级的市场潜力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
中国物联网是应用引领产业发展。据《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1年版分析,2010年,中国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中,安防(安全防护、防入侵、智能家居)、电力、交通3大行业位居前列。安防行业的应用遥遥领先,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43%%),规模接近900亿元。智能家居占26%%,规模超过500亿元;网络视频监控市场占到15%%的市场份额;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5%%和9%%左右,市场规模分别为大约300亿元和190亿元。
中国物联网产业今后将向着规模化、协同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规模化:随着技术标准与应用的不断深入推进,将吸引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及创新型企业进入物联网领域,加速扩大产业规模。协同化:随着产业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形成不同物体、企业、行业、地区间的物联网互联互通操作,应用模式从闭环走向开环,最终形成开放的应用体系。智能化:物联网将从目前简单的物体识别和信息采集,走向信息在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智能化互动。我们要结合本国优势,优先发展重点行业应用以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我国物联网仍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国家的电力、交通、物流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将成为重点应用领域。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仍存在很多难题:一是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物联网技术发展产品化的过程中,我国一直缺乏一些关键技术,产品档次上不去,价格下不来;缺乏关键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这是限制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是行业技术标准缺失。目前行业技术主要缺乏以下两个方面标准: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三是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和美国相比,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完善度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物联网产业链覆盖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各个环节,并向感知和智能化扩展。物联网产业链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特点,终端+传感器网络/业务软件是最大价值点,纯传输价值不到总体的10%%。
物联网大企业分布在产业链各环节,通常为全球性的传统信息化或IT领域企业。运营商主要集中在服务层面,且规模较大。系统集成厂商规模也比较大。国际领先的软件及平台厂商重点关注全球市场,而服务于本国的软硬件及产品厂商规模和区域范围都较小。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上企业众多,但缺乏本土“旗舰型”企业。
 
 
 
 
 
 
 
 
 
无锡市副市长谈学明:推进产业集聚
 
按照示范区总体布局全力打造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尽快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
目前,无锡市内纳入统计口径的物联网企业已经拥有361家,从业人员73000人,其中设备制造228家,软件开发68家,系统集成38家,网络运行服务67家。
创新资源正在加速汇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17所国内重点高校,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国家电网公司等分别在无锡建立物联网机构,无锡已经成为囊括物联网研发中心的重要基地。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江南大学已招收物联网本科生865名,研究生200多名,全市在建的投资机构15家,中国农业银行与无锡市政府联合设立了150亿元的投资基金,重点投资物联网这个领域。
应用示范正在加速展开,涵盖工业、农业、家居、医疗等行业,其中国家有关部门的立项,比如变电站等水利工程、隧道工程项目都在加速实施。
技术标准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全市物联网研发机构达到137家,承担各类物联网研发项目229项。
物联网人才高地正在加速崛起,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引入物联网人才培训机构183家,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研究生班招收70人,无锡研究院首批招生40名,东南大学无锡分校硕士规模达到400人。
加强规范引导和政策体系支撑。无锡形成了高效畅通的部、省、市三方联动机制,按照总体设计要求展开各项工作;先后颁布了无锡市物联网发展纲要,国家创新实施总体方案和行动计划。
此外,我们开通了5个网站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台。在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当然一些成果仍需时间进行检验,用发展来检验,现在还不到总结的时候,我们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为了推动整个物联网创新建设,我们力求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大突破,力求少走弯路,力求用最少的投资成本取得更好的效果。
下一阶段,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总体要求,按照无锡物联网创新示范区规范的要求,组织推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进一步推进物联网产业和企业的集聚,充分发挥好物联网研究院、中国电信、江苏电网等单位的带动作用,支持承担国家省市研究项目,按照示范区总体布局全力打造产业核心区,进一步提高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尽快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
第二,做大做强物联网,营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示范区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示范领域在无锡全市范围内推动产业发展,推进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化项目落地,注重物联网企业的上市工作。
第三,继续推进物联网示范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应用项目在示范区的实施。同时加大示范管理,加强对特种设备的安检,加强重点领域的先行先试。
第四,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发挥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及行业应用技术的优势,重点建设云计算等设计制造公共平台和典型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推动物联网产权和专利交换方面的服务。
第五,进一步推进物联网研究,制定参考模型的总体标准、物联网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共性的基础标准,加大对传感器、传感网络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联网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第六,进一步推进物联网的交流合作。我们将认真推动办好国家第四届“中美信息研讨会暨信息峰会”,做好明年第三届信息博览会以及RFID推动工作,提升无锡国家传感器创新示范区的地位和影响力。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