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第五条推送居然500万阅读,一文涨粉4万!
可以看出,采用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资源这种“借势增粉”方式是转化粉丝最粗暴有效的手段之一,很多公号采用此法,获得很好的效果;《成都商报》该文因回复关键词实现增粉达 4 万+,非常不错。 朋友圈和好友转发阅读占99.70% 从数据上看,60.95%阅读量来自朋友圈,38.75%来自好友转发,可见,自媒体将媒体传播的本质从用户覆盖变为了二次传播,粉丝数一定层面上折射了影响力,影响力最重要体现却是在二次传播,这让传播的关键又落回了内容本身。 该文因朋友圈和好友转发阅读占99.70%,所以在推送倒数第二条也成为爆款并不稀奇,因为决定传播效果的其实是二次传播。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转发分享,成为我们思考的重心。 惊讶的是,本文阅读用户最多并不是《成都商报》所在的四川,而是广东、上海、江苏三地较多。这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区域数据不集中,恰恰说明数据正常。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局限,成都到上海和成都到隔壁老王的网络距离几乎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公号关注用户多数来自四川成都,四川用户贡献并不优势,一次传播仅占2.63%,这反映了二次传播能力或许才是衡量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质量的第一指标。 好内容会让人忍不住转发 2 月 21 日下午,我把这篇爆文转发到一个正讨论公号运营的微信群里,有人马上说:“看完我也忍不住想转发出去。” 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发分享? “忍不住”这三个字恰好诠释了什么是好内容。 从用户角度,当用户在筛选信息进行阅读的时候,投资的是第二货币(用户时间)。筛选信息就像购买商品,用户愿意把钱花在哪里,并且推荐朋友也购买,哪件商品就是好商品。用户也许会阅读可有可无的内容,但不会推荐给朋友;唯一能触动用户的,一定是触动了用户某个心理临界点的内容。 哪些内容有机会“突破用户心理临界点”呢? 所有分享、转发、转评行为本质上都是用户“社交需求”的具体表现,微博、论坛、朋友圈等“自媒”属性的地域都是每个人社交和自我展示的场景入口,用最便宜的成本表达“我”是什么人,本质上是帮助用户规避了与生俱来的社交障碍,这正是用户心理需求的弥补,对用户来说足够强烈。“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期望成为怎样一个人,但“我”表达不好或懒于表达,正好“它”能辅助我,于是“我”把“它”转发到了朋友圈。 “李叫兽” 曾提出五种社交币说法:
渗透力强的内容,一定是深入用户内心的内容,只有满足了用户在社交层面的需求,才会被转发和分享,而这部分需求大多数建立在心理层。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