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也做企业版了:做企业产品与个人产品有什么不同?
腾讯为什么要推出企业微信? 为什么说企业微信是一场防御战?阿里2015年Q4的财报中提到钉钉已积累了100万企业用户,虽然这数据可能有些虚,但毕竟是在腾讯最擅长的社交领域切开了一个小口子。众所周知,阿里在过去两年围绕社交这个方向做了很多次尝试,从原生模仿的「来往」惨遭败局,到用企业沟通协作领域切入的方式猛推「钉钉」,这让腾讯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忌惮的。 钉钉的方向选择很符合利基市场理论,即暂时放弃红海领域的火拼,瞄准那些被巨头忽视的细分领域或边缘小众市场切入,从缝隙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用极致的产品体验打动用户,集中力量成为领先者,最终建立自己的壁垒并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从目前来看,钉钉的确成功了,成功之点在于不是拿下了微信的社交关系链,而是另外开辟了一个战场,即工作沟通的细分领域。这种战略思维颇像当年猎豹移动逆袭360的打法,安全领域我打不过你,换一个清理的概念先拿下海量用户然后再反击,国内市场我打不过你,我到海外市场称王去。 这与市场营销中的定位理论不谋而合,用户心智的占领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微信的Slogan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钉钉的反击方式是「钉钉,是一个工作方式」,如此对仗工整的一对冤家,给人一种划江而治的感觉。生活领域的社交归你,我抢不下来,但从今往后工作领域的社交协作,都是我的地盘了。 而钉钉的成功必然让腾讯芒刺在背,微信一直致力于「连接一切」,而此时一个巨大的领域的用户心智都被对方占领,如果不跟进,会丧失一部分市场,对未来形成隐患。如果跟进,会把原本已经庞大的微信变得越来越重,这是大而全的工作很难去覆盖到所有细分业务的问题。 而微信一直被人诟病「生活与工作搅在一起分不开」,此时选择做一个新产品,将办公领域的社交协作剥离开,反倒是一件对用户来说更有价值的事情。业内与此相似的案例还有支付宝剥离部分理财属性,推出「蚂蚁聚宝」独立APP。 做企业服务产品和做个人用户产品到底有什么不同? 面向企业的Sass服务产品是近两年来比较热门的领域,在资本的推动下也涌现了不少做企业服务产品的创业团队,主要以工具服务产品和管理服务产品两类为主。 工具服务产品很好理解,就是以提升个人或团队工作效率为核心的产品,如项目协作工具Teambition。另外一类是管理服务产品,以报销、请假等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场景作为核心点,管理服务产品的需求在过去通常集中在OA系统中。 企业服务产品与个人用户产品的区别在于—— 个人用户产品可以以孤岛的形式存在,用户自由选择每个领域体验最好的产品构成自己的常用组合。比如输入法可以用搜狗,浏览器可以用谷歌,聊天可以用QQ,收发邮件用Foxmail,处理办公文档用WPS Office。这些工具属于单点,我并不需要因为用了搜狗输入法而必须使用搜狗浏览器、搜狗搜索等一系列服务,原因在于个人用户产品的使用场景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 而在企业服务领域就不一样了,单点突破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一种思路,但在面向客户推广的过程中就会遇到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报销」采用A公司的产品,「请假」采用B公司的产品,「考勤」采用C公司的产品,对于员工来说每一项需求的单点需求能满足了,但这么多项需求就意味着需要登录多个平台,手机上装多个APP,浏览器收藏夹里装好多好多登录网址甚至帐号密码。天了噜,这个画面想想就觉得好恐怖。员工觉得费时间,职能部门会觉得管理成本高,老板会觉得花钱多。核心问题就在于办公领域的需求场景是一连串的,不再是单个孤岛。 越来越多的企业服务创业团队苦于如何做运营推广,这与C端免费产品的运营方式有着截然不同。付费产品的客户首先会去想这项服务到底能给团队带来怎样的效率提升,这种产品的打磨不仅仅是体验细节,更多地会在于实际工作流程的场景,真正「以业务为中心」的产品最终能够脱颖而出。 企业服务产品非常关注服务体验的集成完整性、开放性和用户迁移成本。以办公领域的企业服务为例,内部员工常见的需求有IM、邮件、企业通讯录、电话、通知公告、项目协作、日程共享、云存储、知识共享Wiki、请假、考勤、报销等。面向外部合作伙伴或客户常见的需求有CRM、表单管理、法务财务咨询等一系列。 未来的企业服务领域会走向集成化的趋势,会有一些核心地位的领导者站出来成为中心角色,形成「自有核心工具+开放式API」的模式,这种竞争不再局限于谁家的产品体验好,而是属于生态圈的竞争,毕竟没有企业能够有足够精力完成企业服务的所有需求。 我相信,企业微信也一定会走这条路,毕竟Slack、明道和钉钉已经帮他做过MVP了。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