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时30万众筹背后的5个核心运营观
在圈子里,有很多号都在转载我写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36氪,他们每一次转载时都会有自己特定的内容格式和专门写的推荐语。同时,我会发现他们的转载里,文章内容一点没有变,但与此同时,文章内加粗的内容却变了不少,这意味着:他们很认真的阅读过了我的内容,并在不改变任何内容的情况下,对于内容进行了加工。这使得他们的转载看起来变得与众不同:这样的转载已经深深打上了36氪自己的印记,这个感觉让我也觉得非常好。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内容本身、内容作者(也就是我),还是36氪的编辑,我认为都是得到了尊重的。 因为这样的感觉,在我脑海里面,36氪这个号跟其他号一直就是不一样的。它自然有一种它独特的调性和味道。你不觉得这样的调性和味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你身上并非人人可以做到的点”的其中一部分吗? 【常识3】别装,请像个正常人一点,实诚一点 上面我们提到了,要把用户当朋友,既然如此,我认为你所有的表达都应该尽可能是以一种你跟朋友间的方式来处理的。你跟一个真正的朋友之间会怎么聊天和交流呢?我想首先是不装,其次是实诚。 我来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我的公众号(黄的世界)曾经卖过课。我在这个号粉丝数只有3000人的时候有段时间离职在家,然后我每个月出来讲一次线下课,这个课的主题特别不靠谱,叫做“人际关系与沟通”,一听就是很难卖出去的那种,并且我当时卖这个课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我的这个微信公号发一篇图文,说我要开课了,除此之外啥也不干——没办法啊,我只有自己一个人,没资源也没钱做推广。 但是神奇的是,这个课我开了大概有8期,每期都爆满(40人报名),而且收费都不低的,我当时纯靠讲这个课,每一次课程的收入就已经在1万元以上了。 那你一定好奇了,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我给你看一下当时我发的这个宣传课程的文案(见下图)。 你会发现,我的这个内容里,我非常详细的写清楚了这样几个点:一是这个课程适合谁,不适合谁,尤其不适合谁;二是我预计我这个课程可以解决的问题和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有适合谁来上和不适合谁来上,甚至是,报名还要经过审核,我要是觉得你的状态不适合来听课,哪怕你愿意给我钱,我也会不让你来,因为我觉得那是浪费你的时间。 你见过哪个培训机构会在招生的时候对用户说这些吗?另外,作为一个用户,你在一堂课程的宣传页面上看到这些,你觉得你会不会对这个人的信任度和好感增加一点点? 这个事情,其实就是真实和坦诚的力量。 另外,我再给你们看个例子,这是我给一个朋友写的软文,我的标题是“这是一篇写砸了的软文”,连写篇软文都这么坦诚的告诉你,看到这么实诚和富有风格的微信公号,你难道不想关注一下吗? 所以,一个特别实在的建议是:别装,像个正常人。 【常识4】多读书,持续思考,认真表达 对于做内容的同学,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请多读书,持续思考,认真表达。因为做文字内容,本质就是不断的去持续思考和表达。用户是需要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有深度的观点。往往能打动用户的东西,就是一些独特但深入用户内心的“好的表达”。比如,我给大家看几个例子,你们可以重点看一下下面这几张图里,被加粗了的文字部分,感受一下,这些表达,是不是存在一种可以打动你,让你觉得想要拍手称赞的力量? 所以,这样的一些表达是能够打动人,能够建立起一种高度的用户认同的。 而这样的表达,往往来自于你某些时候读书时的妙手偶得,来自于你关于一个感受怎么表达反复的思考和字斟句酌。对于做内容的人来说,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表达,是需要持续思考每个词语的精准,思考各个句子的顺序关系,还有思考去思考情绪感觉的微妙不同的。 【常识5】要有立场,最好还要有点温度 作为媒体而言,不管是依附于个人媒体还是依附于品牌媒体,最好要有立场,就是所谓的有态度,同时还要有点温度。 就如刚才所说的,我们尽可能的让用户感觉到他可以和这个媒体进行互动,而这个互动的对象是一个真实的人。比如在我的“黄的世界”中,我就会时不时的发送一些如下这样的东西。 这样的东西,更能让用户感受到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更愿意跟你互动和建立起某种情感上的关联性。 而,往往只有那些可以触动你情感的东西,才是更容易被你记住的。 【写在最后】 最后一点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内容即产品,需要付诸匠人之心去打磨”。 内容即产品,有很多复杂的体验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打磨的,除了我们上面说的这些,甚至精准到要选择什么字号,到底是12还是14,这个配色要什么颜色,排版要什么样式等等。你们知道我最早发现微信公号支持14号字的时候有多开心吗?因为14号字是一种特别有助于把用户代入一种沉浸阅读感的字体,接近于当年的“豆瓣体”。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