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论文爆出千行Python代码Bug,或影响百篇学术论文
一般来说,代码并不是一篇学术论文中最被关注的点。所以说,计算机学界及其他领域学界往往不会对代码质量过分深究。这也导致,不管是学术研究者还是业界人士,都能感觉到「学术原型代码」和「工业级别代码」之间的巨大差异。 显然,科研人员们暂时未能成为精于代码的「程序员」。论文中的代码往往存在易读性差、注释量不足等问题,在没有对应技术手册的情况下也常常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许多网友也对这一现象进行过讨论:「发 paper 的代码一般多是 quick and dirty, 如果说一个方法很好,希望把整个代码做好做鲁棒,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最多的回答是:「重写。」 还有一种类似张无忌演习太极剑法的实现方式:「把 paper 看完然后丢在一边,直到完全忘却代码,然后根据记忆,按照工业级标准重写一遍。」 不过相比于工业界的代码,学术论文中代码 bug 的影响毕竟还是有限的。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化学系讲师 Rob Keyzers 在今年的一项研究中引用了这篇论文,他表示自己当时确实并不知晓这个 bug。 Rob Keyzers 没有太过担心自己的成果,因为团队在研究中没有使用这项有 bug 的脚本。同时他也补充说:「我们会仔细检查研究数据,以确保没有得出任何不严谨的结论。」 「Nature Protocols」的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回应道,他们正在调查夏威夷大学这项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目前处于保密方面的考虑暂不发表评论。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