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欢迎小米造车?
对而言,“智能”可能是小米比较熟悉的领域。小米早在 2013 年就在提前布局智能物联网,并率先提出了 AIoT (AI 人工智能 +IoT 物联网)概念;2019 年,雷军提出 All in AIoT,将 IoT 提到了与手机等同的战略高度。2020 年,小米 IoT 平台连接设备数(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已达到 2.1 亿,MIUI 全球月活用户达到 2.92 亿人。 不过,要将智能技术移植到汽车上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梅博士表示,小米可以利用自身生态链企业的一些优势,但仍然需要实现诸多技术的突破。而在这方面,百度、苹果等企业深耕多年,专利部署更加深厚,小米仍有一定差距。 最后是“品质”。同理,手机的品质管控的一些流程技巧可以通用,但也无法同日而语。手机的一般使用寿命为三五年,而汽车的生命周期要长很多,而且是一个高速行进的物体,要保证车规级的安全品质,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小米汽车会怎么造? 毋庸置疑,智能汽车将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把汽车带入智能时代,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巨大的商机。于是,传统车企、新能源车企以及小米等互联网企业都纷纷从不同角度切入到这个行业。 华为的逻辑一贯清楚——不跟我的服务商抢生意。在通讯行业,华为做基础设施、做硬件产品,但不会成为运营商去提供通信服务。同样,在汽车行业,华为遵循了这一生存原则,给汽车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但不会亲自下场和车企去抢生意。 小米宣布造车后,华为也明确表示自己“部件供应商定位没变”。但是,它日后能不能守住这一原则,会不会改变呢?谁也说不好。 百度走的又是另外一条路——选择和传统车企合作,与吉利汽车合资成立了一家“集度汽车有限公司”的公司。二者分工较为明确,吉利负责工厂制造、供应链等,百度则发挥自身在智能驾驶方面的优势。据悉,集度汽车最迟将于 2024 年量产上市。小米。雷军表示,汽车公司将 100% 独资归属小米,也就是说,小米独资造车,拥有最大的话语控制权,并且能更加充分彻底地进行生态协同,调动公司已有的一切资源。 相比行业最初的蛮荒状态,如今产业链已有所积累,供应商也逐渐成熟。虽然小米没有造车经验,但好消息是,通关难度级别降低了。 据腾讯科技接触到的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可能会将把汽车组装外包给合同制造商,和手机找代工厂生产一样的模式,但没有计划选择老牌汽车制造商。 梅博士判断,如果各方面顺利的话,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小米可以将造车周期缩短至少半年到一年。也就是说,小米在三年内搞出一款车,还是很有希望的。 小米、华为和百度走了三条不同的道路,谁最终会成功,还得看市场结果。对此,梅博士认为,从长期来看,把软硬件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可能是方向最对的一条路: “因为汽车是一个整体,硬件软件各方面很难分离,只有全部自己掌控,才能把这个事情真正做好,既对软件负责,又对硬件负责,对二者的互动接口负责,才能出来一个完整的、体验好的产品。” 每个新能源车企的发展路径也不一样:特斯拉买下了通用的旧工厂,改造成自己的生产线;蔚来找了江淮代工;小鹏开始想找海马代工,现在也自己造厂;威马则从一开始就自己造厂…… “殊途同归,可能到最后大家都会走通。”梅博士表示,以哪种方式生产汽车已不是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他认为能决定造车是否成功的因素有两个: 第一,对用户人群的深刻理解,你为谁造车?这个人群需要什么东西,什么东西让他尖叫,哪些东西做到一般他都能接受,或者哪些东西他根本不关注……一定要想得非常清楚。 “我只关心,如何为米粉做款好车。”雷军在宣布造车的文章中多次感谢米粉的支持。不过,梅博士认为,雷军的雄心不止于此:“如果只是为米粉造车,这个蛋糕是不是有点小?可以先从米粉开始,了解用户需求之后再破圈。”
第二,把用户的需求转换成产品的参数,严格地按照规划把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