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http://www.0523zz.com/)- 视觉智能、AI应用、CDN、行业物联网、智能数字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2016 年,互联网金融会如何演化?

发布时间:2016-02-04 01:38:42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36氪
导读:“互联网金融就是民间借贷线上化和消费次贷在中国的重演,通过庞氏机制可以迅速起量”,这是一位投资人的悲观看法。不过,通过 TalkingData 近期发布的《2015年 移动互联网

排第二的陆金所亦是 P2P 公司向综合理财平台转型的一个代表,现在已是估值千亿人民币的互联网金融平台。2015年3月,陆金所正式启动平台化战略,自身将不再提供自有产品,而是独立于资产提供方和投资方,建立公开市场平台,提供金融资产交易服务,比如提供资产组合管理及推荐功能。

未来陆金所平台上将聚合个人网络借贷(P2P)、非标的金融资产(如资管计划)和标准的金融产品(如基金、寿险等)三类产品。

拉新和维持留存率是网贷平台们都非常 “走心” 的一件事,业内人士告诉 36 氪,目前整个行业每获得一名活跃用户的成本在 600 元到 1500 元,各个渠道的价格相比以前都变得十分昂贵。目前看来,早期低成本地通过微信 KOL 获得的用户黏度最高,复购率高,维持好老用户成为一些平台的重心。

P2P 典型的成长路径是融到钱后,给用户补贴 8%的利率,资金端很快就起来了,而互联网金融是资产端和资金端的 “翘翘板”,还必须去找资产端,但很多公司不具备批量化稳定获得多品类资产的能力,有一单是一单,结果就卡住了。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些用重金推广的 P2P 平台以几十元的代价获得的一名注册用户,很难全部转换成实际发生交易的活跃用户,如果资产端没跟上,成为低频 app,资金端还会回到其他理财平台。 

尤其是到了春节前后,用户消费会增加,这时候会出现大量赎回,维持资金规模并不容易。而受 “e 租宝事件” 叠加的影响,用户流失加快,不少平台的交易量下降了 20%,一些依赖于 P2P 作为资金端的平台,开始纷纷谋求城商行、农商行的合作。

大象如何跳舞?

对于巨头而言,本身不缺乏用户基础,现在考验的是促成交易的能力。蚂蚁金服和微众银行,目前都在进行新一轮融资,微众的融资额超过 4.5 亿美元,估值也超过 50 亿美元。不过,微众拉新的效果并不出众,拥有 6 亿的微信和 QQ 活跃用户,却只转化出来几百万的微众注册用户,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远程开户受限,二是社交数据不利于做风控。

央行新规虽然于不久前出台,明确了远程开户的银行帐户的权限,但用网络银行高管的话说,远程开户只是开出了一条 “门缝”,离真正的网络银行账户还太远,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定位也终于被明确为直销银行。

虽然来之不易的银行牌照含金量降低,但微信和支付宝内置的理财和借贷功能都愈发成熟了,产品线日趋丰富,产品体验也更加简洁流畅,这种 app 内的改进还无法体现在上述外部数据上。有牌照有流量,数亿量级的用户等着盘活,跑马圈地的空间仍旧广阔,这种生态系统一旦形成,才是对传统金融最具冲击力的一支力量。 

现在各个互联网巨头做风控,有优势,也有短板。一位征信业高管对 36 氪表示,“社交类做征信,劣势比较明显,而电商类做征信,有一定优势,是高频发生交易的场所,可以来识别信用能力。不过,百度就很难想象该怎么做,因为搜索引擎不识别任何个人的身份信息,只能看到搜索关键词,通过这个来判断个人信用会很难。小米就更难了,做智能设备,采集个人习惯,也不容易判断。”

在互联网金融的产业链上,以前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不可取,两千多家 P2P 大浪淘沙,留下的终将只是少数,而在细微领域或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占据位置,或许会成为未来创业突破的方向。比如一位金融从业人士对 36 氪表示,“像悟空保这类企业,只做产品研发,像一个独立的 “设计室”,定制一些传统保险公司无法提供的特定险种和服务,帮助互联网公司提升用户的体验和粘性,毛利会比较高,也不需要烧钱去做量。”

一位投资人对 36 氪表示,现在巨头当道,渠道已经越来越强化,再去充当渠道,经营流量,机会已经不多。将来,只有成为产业链上的稀缺品,才会变成渠道争抢的对象。

作者:周天 

微信 :sysuzt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