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储蓄卡被盗刷47万元,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个人认为这是由于呼叫中心的管理或者培训不到位导致的。银行的呼叫中心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困难,承担的业务范围广,需要靠内部的FAQ文档和培训来保障服务质量,比较容易出现呼叫中心人员不熟悉业务或者理解错误的情况,笔者就遇到过好几次呼叫中心人员还不如笔者自己熟悉业务的情况。虽然反过来说,按照之前的分析,发卡行不一定能及时阻止该笔消费或者追回款项,但是给受害者一个“下班了不能处理”的答复肯定是错误的,盗刷控制的相关工作人员肯定是24小时工作的。 一些“现实”点的建议:你有三次机会减小损失? 这么多银行卡被盗刷,到底哪家是相对安全的呢?判断“安全”的关键点有哪些呢? 其实这里就要看各家银行对安全的投入了,比如你看哪个银行有src(安全应急响应中心),就能说明这个银行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一般大的银行都有,这里也分业务安全和整体安全(这里水太深,不展开),一般越大的银行实力越强,安全性也越高,比如五大银行(工中建农邮)和十二家股份。 不过这里面常常会有误区:你觉得工行口碑差服务不好,所以安全性不高,招行常被曝盗刷不赔付就是不安全。但是,这里还是要强调下:曝光了不一定就差,不曝光不一定就好(嗯,正确的废话),因为比如你被盗了我就赔,那么就不会曝光,前面是安全问题,后面则是公关的应急态度。 (编者注:银行的水很深不方便展开,尽管看起来是废话但还是要说,这里想给大家传达的信号是:你认为不安全的并非就真的是“不安全”,有时候我们从基本认知上就不对,比如小编和大部分人一样觉得工行是最不安全的,但是谁知道呢,宇宙行在知晓内部流程的安全人士看来或许就是比较安全的呢!作为普通人,其实是没有办法从业务流程和银行的制度上去判断安全性,我们只能提高警惕,看好下面的三次机会,减小损失。) 网上已经有一些分析关于“银行有三次机会阻止这次盗刷”,作为个人用户,其实我们是无力改变银行的行为的,那么我还是来谈谈“个人有三次机会减小自己的损失”,可能对于各位读者会更加现实一些: 一、银行的业务和系统中,按照以下的顺序安全性依次提高:
作为个人用户,应该有多个账号,并按照安全级别不同决定存放在里面的金额数量。例如,我一般在开通了第三方支付的银行卡里只存放低于¥1000.00人民币的现金,然后在开通了网银的账号里存放低于¥10000.00人民币的现金,依次类推,大额现金以定期存款的方式放在未开通任何非柜面交易的银行账号里。而出门在外的时候,尽可能使用信用卡(因为信用卡的风险控制体系相对储蓄卡更加成熟),出国旅游去高危地区的时候临时申请一张低限额的信用卡,回国后更换掉。平时使用银行卡时注意:卡不要离身(不要为了少跑几步让服务员帮你刷卡),有可能的话把卡上的三位CVV码贴住,使用POS机或者ATM的时候注意机器表面是否有异常并注意遮挡密码输入。 二、发现异常时及时与银行沟通,遇到沟通问题的时候可以要求和对方的领导直接沟通。 这样可以避免基层员工误解规则或者权限不足导致的处理不当,自己注意保存相关的信息作为后续交涉的证据(录音、交易记录、自己的旅行记录等等) 三、选择银行的时候不要贪图礼物或者利息优惠,而是要选择口碑好,愿意承担责任的银行。 这样万一发生损失,后期可以跟银行有理有利有节地沟通责任承担,口碑好爱惜羽毛的银行往往更容易选择承担这个损失而不是让受害者背锅。要知道,未来小的地方商行破产也是可以预期的事情,到时候可不是几十万的风险了。 按:作者系资深安全业内人士,雷锋网编辑协同原创。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