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错间,全息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今天这样的?
【编者按】本文作者@看风景的蜗牛君,中科院光学工程博士。 首先要明确一点,全息和3D显示不存在谁包含谁的问题,他们是有交叉的两个概念。 之所以媒体和大众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是因为全息技术的确是很有前景的一项3D显示技术,而且也是中学教科书中着重提到过的“未来”科技,才让大家印象深刻(当年我就是因为这个,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光学工程专业)。但实际上除了全息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技术都可实现3D成像,与全息技术相比,各有利弊。甚至不少技术会先于全息技术发展起来,走入大家的生活。 另外,全息技术除了应用在3D成像,还广泛用在测量、存储、加密、防伪等各个方面,实际上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各种镭射防伪商标,就是全息技术的一大应用。 理清楚了这两者的关系,还是以成像的应用为例,从传统全息术开始,先着重介绍一下全息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1、传统(光学)全息术我们看一张照片,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近大远小的经验和画面中的阴影等信息来判断物体的远近,但没有观看真实物体时的立体感。这是由于使用相机进行拍摄时,记录的只是物体的光强信息,而物体的深度信息是包含在相位当中的。 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光线的强度信息和相位信息同时记录下来呢?这就是“全息”思想的来源。所谓“全息”,其实是个科学上创造的名词,本意上即指可以同时呈现强度和相位信息的技术,类似地,英文中会冠以“holo-”开头,表达全息相关的名词。 比较麻烦的一点就是,我们手中用来记录光线的物质都只是对光强敏感,而不是对相位敏感。因此要一个方法,利用记录光强的物质将相位的分布记录下来。科学家们发现,光的干涉恰好可以满足需求。 “干涉”对于非本专业人来说,是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至少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许多同学都在质疑这是否违背能量守恒……为了让大家简单地理解这个概念,我来举一个不太严谨的例子。 有一天,小明同学在练习素描,于是在纸上快速地来回画一条3cm长的线,如下图所示。 小明的手速实在是太快了,若不是时空静止,我们根本看不清他的笔尖到底在哪里,只能看到纸上有一条黑色的线。 这时小红走了过来,对小明说,我们玩个游戏吧。于是两个人以玩笔仙的姿势,握住了这支笔。 最初小红完全不用力,小明继续以自己的节奏和力道来回画着3cm长的线。接下来,小红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开始以同样的力道和节奏控制这支笔,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若是小红开始发力的位置和方向恰好合适,那么最后两个人的力道会合在一起,控制着这支笔画着一条更长的线,最长可以达到6cm; 若是凑巧小红和小明杠上了,两个人以同样的力道、相反的方向控制这支笔,那么最终这支笔不再移动,相当于线的长度变为0; 大多数时候都没有这么巧,两个人来回画线的长度介于0-6cm之间。 总之,若是小明的动作确定下来,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最终线的长度来判断小红启动时候的状态。 回到问题当中,化学物质只能分辨光强的大小,那么给出一束确定的参考光束(例子中的小明),就可以将物体光束的相位(例子中小红启动的状态)通过光强(相当于例子中画线的长度)的方式记录下来。 因此,全息图像记录的过程,可以用下面这张图简单概括。 参考光束和物体光束的干涉结果被底片干板记录下来,显影、定影之后就可以使用了。 复现的时候,只要保持参考光束不变照射在干板上,衍射后就可以还原出物体的样子,而且由于具有深度信息,所以具有立体感,比如下图: 转个角度: 传统全息术发明之后,其震撼的表现力让大家非常兴奋,若是去科技馆的话,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展品。我至今都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全息的狮子头像时内心的呐喊,细节栩栩如生,实在是太棒了。 从3D显示的效果来说,传统全息术的显示效果还是非常棒的,但是难以实现动态显示,而且干板价格比较昂贵,也不利于复制和传播。 2、数字全息术传统全息术中干板价格贵、不利于传播等类似的问题,其实在传统胶片摄影中也同样存在。当年柯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发明了数码相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总之,随着数字式感光器件的发展,科学家意识到,就如同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一样,为何不用CCD或者CMOS来取代干板呢? 于是数字全息术就诞生了。 除了将干板换成CCD或者CMOS之外,数字全息图的记录过程与传统全息术没有区别。不过由于记录下来的信息是数字化的,所以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即便没有参考光束,也可以用计算机计算出复现的图像,进行研究。 数字全息术广泛用于需要快速处理信息的物体三维信息测量记录、加密、图像识别等方面。除此之外,数字全息也常用于科研中进行显微成像。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