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网络编程:getsockname和getpeername函数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这两个函数或者返回与某个套接字关联的本地协议地址(getsockname),或者返回与某个套接字关联的外地协议地址即得到对方的地址(getpeername)。 #include <sys/socket.h> int getsockname(int sockfd,struct sockaddr* localaddr,socklen_t *addrlen); int getpeername(int sockfd,struct sockaddr* peeraddr,socklen_t *addrlen); 均返回:若成功则为0,失败则为-1 getpeername只有在连接建立以后才调用,否则不能正确获得对方地址和端口,所以它的参数描述字一般是已连接描述字而非监听套接口描述字。 没有连接的UDP不能调用getpeername,但是可以调用getsockname和TCP一样,它的地址和端口不是在调用socket就指定了,而是在第一次调用sendto函数以后。 已经连接的UDP,在调用connect以后,这2个函数(getsockname,getpeername)都是可以用的。但是这时意义不大,因为已经连接(connect)的UDP已经知道对方的地址。 需要这两个函数的理由如下: 在一个没有调用bind的TCP客户上,connect成功返回后,getsockname用于返回由内核赋予该连接的本地IP地址和本地端口号。 在以端口号为0调用bind(告知内核去选择本地临时端口号)后,getsockname用于返回由内核赋予的本地端口号。 在一个以通配IP地址调用bind的TCP服务器上,与某个客户的连接一旦建立(accept成功返回),getsockname就可以用于返回由内核赋予该连接的本地IP地址。在这样的调用中,套接字描述符参数必须是已连接套接字的描述符,而不是监听套接字的描述符。 当一个服务器的是由调用过accept的某个进程通过调用exec执行程序时,它能够获取客户身份的唯一途径便是调用getpeername。 例如下面的,inetd调用accept(左上方的方框)返回两个值:已连接套接字描述符connfd,这是函数的返回值;客户的IP地址及端口号,如图中标有“对端地址”的小方框所示(代表一个网际网套接字地址结构)。inetd随后调用fork,派生出inetd的一个子进程。这样父进程的那个套接字地址结构在子进程也可用,那个已连接套接字描述符也是如此。然而当子进程调用exec执行真正的服务器程序(譬如说Telent服务器程序)时,子进程的内存映像被替换成新的Telnet服务器的程序文件(也就是说包含对端地址的那个套接字地址结构就此丢弃),不过那个已连接套接字描述符跨exec继续保持开放。Telnet服务器首先调用的函数之一便getpeername 显然,最后一个例子中的Telnet服务器必须在启动之后获取connfd的值。获取该值有两个常用方法: 调用exec的进程可以把这个描述符格式化成一个字符串,再把它作为一个命令行参数传递给新程序。 约定在调用exec之前,总是把某个特定描述符置为所接受的已连接套接字的描述符。 inetd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它总是把描述符0、1、2置为所接受的已连接套接字的描述符(即将已连接套接字描述符dup到描述符0、1、2,然后close原连接套接字)。 查看本栏目更多精彩内容:http://www.bianceng.cn/OS/unix/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