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http://www.0523zz.com/)- 视觉智能、AI应用、CDN、行业物联网、智能数字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学院 > MySql教程 > 正文

有数据的地方必有库,详解关系型数据库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19-05-06 20:45:33 所属栏目:MySql教程 来源:猿学
导读:副标题#e# 数据库发展史 信息系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有数据必须要有数据的存放位置, 无库时代 :没有专门的数据库,数据大多以文件形式存放 层次状数据库 :使用层次状模型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存放 网状数据库 :使用网状模型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存放 关系型数据

Stonebraker 自己离开了伯克立大学在1982年创建了Ingres 公司,Stonebraker 在这个公司工作到 1991 年,然后公司卖给了 ASK,1994年 ASK/ingres 被 CA Computer Associates 收购。2004 年 CA 在开源许可下发布了 Ingres release 3,并继续开发销售 Ingres。

在返回 Berkeley 之后,Stonebraker 开始了一项后-Ingres 计划来致力于解决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现有实现的局限性。其中主要的是它们不能让用户定义组合更简单域的新域(或者叫类型)(参见关系模型获得对术语域的解释。)结果的计划叫做 Postgres,以介入对增加完整的类型支持所需要的最小数目的特征为目标。其中包括定义类型的功能,还有完全描述联系的能力 - 联系至今已经广泛使用但仍由用户完全维护。在 Postgres 中数据库理解联系,并能以使用规则的自然方式在有关联的表中检索信息。详情请参见 PostgreSQL 的文章。在 1990 年 Stonebraker 再次离开 Berkeley 去商业化 Postgres,使用了名字 Illustra。Illustra 后来被 Informix 并购,而 Stonebraker 再次回去搞高等教育了。

数据库厂商的发展历史之Oracle

所有这一切要从IBM的一篇论文谈起,1970年的6月,IBM公司的研究员埃德加·考特(Edgar Frank Codd) 在 Communications ofACM 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这是数据库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要知道,当时还是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数据库产品在市场上占主要位置。从这篇论文开始,拉开了关系型数据库软件革命的序幕。IBM虽然1973年就启动了SystemR的项目来研究关系型数据库的实际可行性,也没有及时推出这样的产品,因为当时IBM的的IMS(著名的层次型数据库)市场不错,如果推出关系型数据库,牵涉到IBM很多人的自身利益。再者,IBM庞大复杂的官僚机构处在决策上远不那么灵活

1977年6月,Larry Ellison与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公司创立之初,Miner是总裁,Oates为副总裁,而Ellison,因为一个合同的事情,还在另一家公司上班。没多久,第一位员工Bruce Scott(用过ORACLE数据库软件的人都知道有个Scott用户的吧?没错,就是这个Scott,至于Scott用户的密码Tiger,那是Scott养的猫的名字, Oracle也一直没有忘记她的第一位程序员)加盟进来,在Miner和Oates有些厌倦了那种合同式的开发工作后,他们决定开发通用软件,不过们还不知道自己能开发出来什么样的产品。Oates最先看到了埃德加·考特的那篇著名的论文连同其他几篇相关的文章并推荐Ellison和Miner也阅读一下。Ellison和Miner预见到数据库软件的巨大潜力(跟着IBM走,没错),于是,SDL开始策划构建可商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

根据Ellison和Miner他们在前一家公司从事的一个由中央情报局投资的项目代码,他们把这个产品命名为ORACLE。因为他们相信,ORACLE(字典里的解释有“神谕, 预言”之意)是一切智慧的源泉。1979年,SDL更名为关系软件有限公司(Relational Software,Inc.,RSI),毕竟“软件开发实验室”不太像一个大公司的名字。1983年,为了突出公司的核心产品,RSI再次更名为ORACLE。Oracle从此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

RSI在1979年的夏季发布了可用于DEC公司的PDP-11计算机上的商用ORACLE产品,这个数据库产品整合了比较完整的SQL实现,其中包括子查询、连接及其他特性。出于市场策略,公司宣称这是该产品的第二版,但却是实际上的第一版。这就是Oracle这种“要命”的市场策略,事实上,这种策略有时候也是非常成功的。

1983年3月,RSI发布了ORACLE第三版。Miner和Scott历尽艰辛用C语言重新写就这一版本。(说老实话,太佩服这两个大牛了,为什么一直没多少媒体宣传这两个人呢,怀疑Miner简直就是“少林老僧”般的人物。)要知道,C语言当时推出不久,用它来写ORACLE软件也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很快就证明了这样做是多么的正确:C编译器便宜而又有效,还有很好的移植性。从现在起,ORACLE产品有了一个关键的特性:[可移植性]。同样是1983年,IBM发布了姗姗来迟的Database 2(DB2),但只可在MVS上使用。不管怎么说,ORACLE已经占取了先机。

在开发第三版还没有结束的时候,Scott离开了ORACLE。当时用C语言改写ORACLE的压力很大,无休止的软件调试终于让Scott不堪重负,选择了一走了之。把剩下的重担交给了Miner一个人。在出售了自己的4%的股票之后,Scott 后来创建了Gupta公司(现更名为Centura Software)和PointBase公司(提供百分之百纯Java嵌入式数据库),都是开发和数据库相关的产品。多年后有人问到他的4%的ORACLE股票的时候,Scott,这个曾经给ORACLE写出第一行代码的技术高手,也只能报以一笑了。如果能坚持下来,那是一笔几亿美金的财富。不过当时的Scott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他只是太累了。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