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自曝:在哈佛求学是但丁炼狱级经历,差点抑郁
到哈佛时正好白雪皑皑,哪儿都是雪。觉得很孤独。公司要给我安排秘书、司机,没接受,我一个人去。到那儿你得办信用卡吧,一个信用卡办了一个月。不仅是语言问题,在国内你没办过信用卡。地铁搭错方向,应该走这边,走那边了,诸如此类。 根本听不懂,没法交流。好在有点哑巴英语的底子。你讨好这些本科生,请他们吃饭,一块儿听课的,你把那个电脑笔记U盘给我,回来我看才知道今天讲了什么。基本没有两点钟之前睡觉,晚上不敢应酬,吃饭要20分钟解决就开始做作业。 我长那么大到60岁第一次感到脑袋累。你说身体累、四肢累,哪有脑袋累的?真的感到一片空白,就是睡不着。听不懂加上睡不着,课堂上就打瞌睡,我看着老师,眼睛睁着,实际已经没有意识了。 能坚持多久?他坚持不久啊。这个关能过去吗?说真的,我这样坚持坚持,有抑郁症的可能,我(语言)过关了也行啊——坚持半年、一年下来,没什么结果,听不懂还是听不懂,交流还是没法交流。值得吗?睡不着了就想,干嘛这样呢?我(把哈佛的见闻写一写)弄一本书(给舆论一个交代)是没问题的呀,混一混没问题的,干嘛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没放弃唯一一个理由是,这是你最后的一次机会。 你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你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在哈佛期间,人非常非常紧张,一直处于防卫状态。最难熬的是第一年,第二年过得非常快,但你已经路径依赖了,那种自卫——你不用那么紧张,但你已经形成了紧张。跟人家谈话就处于焦虑状态。 离开哈佛到剑桥,一切都是陌生的重新开始,那一下就如沐浴春风,哎呀。你不是突然语言熟练了,是到了新环境防卫的紧张心没了。 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你和牛顿、达尔文是邻居,当然是和他们的游魂。 我本身挺庆幸文化大革命时我初中二年级,还没受很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兵、当工人、工农兵学员、下海做企业家,一下就拥抱了西方的文化。庆幸没受传统污染嘛。 80年代那个《走向未来》丛书对我完全开天窗了,很多东西从那儿学的,经济学就是从张五常的《卖桔者言》。给我到现在还影响很大、我还在读的书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重新认识中国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