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分答,知乎无奈地选择了“抄袭”
在行这样的行家平台,实际上是行家在平台上出卖自己的业余时间。至于在行是否会变成另外一个共享经济下的工作平台?这个问题应该问姬十三。 图片来自 知乎 Live 很快战火燃烧到了在线分享,知乎优先推出了“先付费,然后一小时在线语音 + 文字 + 图片分享”的“知乎 Live”,随后果壳也推出了 MOOC 学院旗下产品“职业沙龙”,同样是“语音+文字+图片的线上一对多分享形式”。 图片来自 Minoritism 这一回合中的胜者无疑是“知乎 Live”,以李开复为主的一批分享者在声势上远远盖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职业沙龙”。根据知乎提供的数据,至今所有场次“知乎 Live”的总收入已经接近 26 万人民币,参与人次达到 9000 多人。 其中李开复分享的“解答关于创业的困惑”单场创收最多,单人 499 的票价仍座无虚席,收入接近 10 万。 图片来自 Twoeggz 之后知乎再接再厉,将年初内部 Hackthon 活动上诞生的实验性产品“值乎”在愚人节搬到了线上,尝试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打造出一个新形态,良好的补充。但知乎在上线 2 天后就停止了运营,并且在 5 月 14 号的盐 club 活动现场进行了“值乎”2.0 的测试。 但知乎的多次“实验”也给了果壳以可乘之机,“分答”直接以类似微信平时使用的“1 分钟语音分享”模式、加上一大群并不在知乎传统受众范围内的“回答者”(佟大为、王思聪、papi酱等等)杀了知乎一个措手不及。 “分答”凭借着这一大批明星“回答者”本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果壳实现了一次“弯道超车”。 图片来自 Lifehacker 而且无论是收入还是影响力,“分答”所取得的成功都值得让知乎警醒,在“分答”推出之后知乎抓紧上马一款类似“分答”的“值乎 3.0”,也算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补救办法。 值乎的产品经理(个人不愿意透露姓名)对爱范儿(微信号:ifanr)的相关采访问题就表示: 值乎 3.0 仍然是个实验,让用户玩的开心。 通过值乎获得的经验,知乎基本都会用在「知乎Live」的开发和运营中。后续知乎不排除也会做一对一的付费问答产品,但可能并不是这样一个最终形态。甚至有可能生产在知乎,流通在知乎+微信也说不定。 这样持续的产品竞争碰撞,在中国 IT 圈内并不罕见,只因为两者都在做同样一件事:“将知识卖出价值”。 上周爱范儿专门采访了果壳网 CEO 姬十三的助理吴云飞,他当时就表示: 果壳会延续在行的思路——知识、人是有价值的。 这与知乎一直以来“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定位实际上是同一维度。 图片来自 PBS 随着两者的进一步在“知识商业化”方向上进行“碰撞”,势必还会衍生出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地震”。 知识变银子,这事真不好办! 图片来自Unizg 作为一家 2011 年创立的社会化问答网站,知乎的影响力一直在不断增长,知乎创始人周源在「知乎盐 Club」曾分享了几个数据: 1000 万个问题; 3400 万个问题; 3500 万个投票; 50 亿月内容流量; 大学生职业信息库中的职业分类一共 110 种,有 103 个都是在知乎上非常活跃的人群。 同时知乎整体还是以社区为主,相对更加开放的社区环境和更加机制化导向的平台可以起到“大 V ”孵化器的效果。这也决定了知乎本身的节奏本身就偏慢,用“知乎 Live”的运营负责者韦昌明在爱范儿(微信号:ifanr)采访中的回答来说: 知乎的产品规划不是因为什么概念火了就做什么,不然知乎早就去做电商什么的了,而不是深耕社区。同时我们的新产品研发主要还是基于自身的规划和用户实际需求。 相对来说,知乎还是更关注产品和用户价值。 而在社区方面作为“后来者”的果壳明显无法再走知乎“纯问答社区为核心”的老路,更何况即便有一个同样的产品,也无法将吸引那些知乎上的大 V、明星、专家“跳槽”。 图片来自 Lemerg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