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预测】2016年度十大互联网产品预言
基于如上的逻辑,我们大胆猜想:知乎在2016年,或会完成一波比较大的改版。这波改版之后,知乎站内的内容组织方式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会有更多内容经由知乎官方运营组织、加工和整理之后,呈现并推送给用户。 预言3、美柚大姨吗将会合并? 美柚和大姨吗,几乎是两款孪生姊妹式的产品。 从产品功能到用户定位再到发展轨迹,它们都高度相似。同样是2012、2013年前后创办,同样是以女性生理周期管理工具为切入口,同样在此后转型社区,又同样在用户增长放缓后开始转型电商,甚至是在融资方面,两家公司也都差不多在2014年拿到了数千万美元级的C轮融资。 而到了2016年,他们也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用户增长已到达瓶颈期,而商业变现的探索又不见突破性进展,再加上资本市场大盘仍不见好转,重重压力导致两个团队都同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在去年11月就曾作出过的一个判断—— 资本寒冬下的这波并购潮可能还没有结束。只要二级市场持续疲软,逻辑上任何一个用户体量已经比较大,融资阶段已经走到B轮之后,同时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缺乏明确的持续利润增长点的项目和产品,都可能面临着这个决策。我预计,在未来一年内,还会有很多类似的项目需要面临并购与否的抉择,尤其是那种在同一条跑道下,相对地位比较领先的两个竞品。 所以,美柚和大姨吗,会不会在2016年走进这个角落里呢? 至少,这个可能性不低。 预言4、NFC将在服务端得到真正普及?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一直以来都是个离我们不远不近的东西。一方面,高速公路入口的 ETC 和小区停车场入口的刷卡器早就在中国很多地方司空见惯,而另一方面,它在人们日常的消费场景中却很少出现,以至于更多的人,连 NFC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都还不清楚。 虽然,如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商从小米手机4开始就置入了 NFC 的功能,很多人也曾设想过拿着手机直接上公交车刷卡。但在真实世界中,这一切都从未真正被实现过。 究其原因,无非两点—— 任何技术从出现到被广泛应用,必定需要经过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也是技术本身逐渐自我完善的周期; 技术应用的普及,需要基础设施的普及作为前提条件。这个道理,就好比必须先有了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中的各种服务和技术应用才能发展起来。所以,此前 NFC 不能被普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支持 NFC 的移动设备尚未得到普及。 而到了2016年,问题1对于 NFC 本身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大问题,而问题2,也已经开始随着 Apple Pay ,小米手机5等的发布和大量出货而逐渐得到解决。 至于有人可能会质疑的 NFC 具体应用场景,其实从支付开始,应该有很多场景可以使用。 网上已经有一篇把 Apple pay 变成公司门卡的文章,阅读量很大,但其实理论上任何带有 NFC 功能的手机都可以做到如下一些事情: 小区门禁。进入小区和单元门,拿出手机刷一下就可以识别身份。 入住酒店的房卡。房卡可以很方便地集成到手机 App 里面,在携程定好酒店后,酒店可以分批一个房间 ID 给到你的手机,就像用航旅纵横去选座位、网上打印登机牌一样。 上下班刷卡。 所有 ETC 都可以用手机代替。 大学食堂刷卡吃饭、员工食堂刷卡吃饭,只要带上手机就好。 地铁公交卡 …… 所以,现在,我们或许只需要等待一件事。只要微信或者支付宝关联上硬件的功能, NFC 的服务层面就将开启狂奔模式。而这个关联,将是必然。 对了,微信企业号会不会用上这个功能呢?你猜? 预言5、FaceU、朋友印象等一夜爆红后就此消沉? 一直以来,有一类产品的死法叫做:生于拉新,死于留存。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往往会在产品发展的早期,因为产品中的某个可以撬动用户自发传播和分享的体验点,进而借助社会化媒体的病毒传播而在用户增长方面获得爆发。 但是,在爆发之后,由于其产品本身的服务能力和持续价值供应能力缺失,这些产品往往又会迅速消沉下去,自此远离主流用户的视野,再无翻身机会。 在过去几年里,这类产品,典型比如脸萌、足记。 在三节课,我们常讲一句话:面向用户时,产品提供长期价值,而运营则创造短期价值。短期价值足够,可以爆发,但唯有长期价值坚固稳定,一个产品才可以良性发展起来。 有时候,虽然你可以在满足人们 “炫逼格” 和 “晒自己” 这样的类似单点上做出一些创新,并把这些单点体验做到极致,且借助人们的“晒、炫”心理,从而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一炮而红。但,这样的事情往往非常不具备可持续性。 所以,假如不能真正找到长期价值的所在,我们深深怀疑,将会有一拨在2016年初已经以类似方式火过了的产品,将很可能走上脸萌、足记等的老路。 典型,比如 FaceU ,朋友印象。 预言6、在线教育类平台将批量死亡? 其实,自从2011年在线教育火热起来,“教育类淘宝”的概念和梦想就一直没有在这个领域里缺失过,尤其是从2012年,甚至是到了后来,连淘宝本身也被惹了过来,内部做起了一个叫做“淘宝同学”的平台。 只是……教育类平台,很可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课程这样的教育类产品,有这么几个特征—— 第一,教育领域往往缺乏大众型刚需性的产品,不太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爆款”。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