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产检切入母婴医疗服务,蚂蚁如何绊倒大象?
长期看来,还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可选的服务,帮助打通移动医疗全产业链的上下游。未来“互联网+健康”生态圈将会涵盖预约挂号服务、金融保险、医药企业、健康设备、健康服务、医院系统、硬件服务、运营商等各类医疗健康行业的服务机构与企业。 互联网+医疗的1.0时代解决了信息沟通的问题,出现了平台类网站;2.0时代加入了一部分服务如挂号、轻问诊等;3.0时代则是O2O,实现线上线下的全面打通和融合。而在中国,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政策层面不允许在线的医疗诊断。因此,作为孕妇诊疗当中的一个核心环节,通过便捷的“上门产检”形式,是完成online到offline的可能通道。其变现模式可以分别从B端和C端进行考量: 1. 从服务形态到流量入口:广告/服务收入 在上门产检的预约平台上,通过各种打包套餐检查完毕后,除了可以得到医师客服的指导之外,还可以和网络问诊平台、线下医院合作,把合适的用户导流到其他平台上。除了线上、线下的医疗服务佣金是,模式成熟之后,延伸的盈利重点还将渗透到母婴用品、保险等领域,比如联合保险企业进行在线保险的销售,在孕妇生育后提供选择月嫂、定制月子餐等服务。 在为用户导入各种医疗服务组合之外,还可以利用“精准定位”广告投放,邀请孕妇摄影、产后瘦身、奶粉等商家入驻,然后从商家取得入驻费用、广告费用、商业分成等服务收入。此外,还可以向孕妇快速推荐知名母婴健康服务机构和专家工作室,以及由他们提供的健康服务、课程和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育儿、儿童保健和产后恢复等。 2. 操作门槛低且技术安全的孕期类硬件设备 对孕妇而言,移动端、PC端是无法提供除知识性内容外的个性化服务的,她们还需了解孕期中的体重变化、宝宝发育情况,这些精确的数据只有穿戴式设备才可实时获取、长期监测。 在临床上,胎心与胎动是反映胎儿健康的重要数据。孕妇在孕期13次产检中会做胎心监测,医生也会交代孕妇做好日常胎动计数。 从C端来看,身心敏感的孕妇、以及高龄产妇会随时担忧胎儿健康状况;外加工作忙碌,专心记录胎动也成了难实现的“孕期必行任务”。因此,在相对低频产检外,她们需要能随时了解胎儿当下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孕妇借助硬件设备对胎儿数据进行连续性采集,在睡觉、静坐、或工作时,依然可以知晓胎儿的长期动态情况;出现异常时,也会得到App提醒。 这里所期待的智能硬件,应该具有消费级外观设计、医疗级专业水准和现象级应用,且自成一套解决方案。未来具有怀孕周数计算,孕期事件提醒,健康、胎儿监测,记录分享等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将逐渐接入医疗服务平台。 目前孕产期女性的痛点在于,到医院去却享受不到该有的服务。孕产妇人群不是病人,她们也不把孕期看做是一个病,更希望得到舒心的服务和体验,母婴无疑是最需要呵护的市场之一,目前已经有一批母婴社区、医疗问诊的应用,线上服务的布局已经有一定的行业基础,但对于医疗行业来说,诊疗和付费的核心还在线下,资质齐全的孕婴线下服务可能成为新的风口。 (编辑:云计算网_泰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